时报评论:政策效果“观察期” 央行利率控制明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6日 13:53 《财经时报》 | |||||||||
“是否需要加息,目前还需要观察。”周小川早些时候的这句话,或许反映了中央高层目前政策取向——在抓紧前期政策落实的同时,静观经济数据的进一步变化。实际上,4月的投资增速先行出现明显回落迹象后,抑制经济过热的各项政策则开始“原地踏步”,进入一个政策的相对平静期,或称观察期。 作为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加息的市场预期在“五一”前后达到最高潮后逐级走弱。
加息预期正在弱化,当然首先缘自央行控制利率态度坚决。除了央行高层的言论,公开市场操作也向市场表明了态度。5月18日,央行以3.2098%利率,强行向部分贷款增幅较大的商业银行摊派500亿元央行票据。市场专家普遍认为,采用固定利率强行摊派央行票据,用意无非两层:其一,警告无视央行适度从紧态度的商业银行;其二,告诉市场央行不加息同样可以收回银行流动性,同时显示,央行不愿看到市场利率进一步大幅走高。 此后,央行进一步测试市场利率,5月25日和6月1日,两次以价格招标方式贴现发行3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各期各种各100亿元),两次3月期的参考收益率分别为2.7162%和2.7967%;两次一年期的参考收益率分别为3.3057%和3.3912%。这说明市场利率依然有上行动力,但力度已经远不及从前。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目前的货币市场收益率已基本封顶,或可还有几个基点的上浮,但总体不会过远地背离这一水平。 站在市场化的角度看,央行调控市场使用的,无非是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这三大货币工具,而直接针对市场利率调节的,当然是央行的再贴现率政策。一年来,央行扩大贷款利率的上浮空间、上调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并使之浮动,其实,用意无非是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让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成为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的工具。 无论是再贷款利率还是再贴现利率,都将对市场利率上涨构成制约。如果市场利率远高于再贴现率而且长期维系,就为商业银行留下了通过票据套利(向中央银行贴现,再把现金在市场卖出)的空间,这是央行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当市场利率逼近甚至长期试图突破贴现率水平时,央行要么通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使之回归合理水平;要么提高贴现率,以顺应市场预期。 在较为充分的市场条件下,提高贴现率就是加息。只不过中国目前市场化程度有限,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远不够敏感,因此,这种市场化的加息方式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今年3月央行上浮再贷款和贴现率之后,周小川几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商业银行应当用足贷款利率上浮空间扩大的政策。市场对此的解读是,央行在告诉商业银行,他们应该对不同风险的企业给予不同利率水平的贷款,并借以引导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水平上升。 面对货币市场利率已经逼近甚至微浮超过同期再贴现率的压力,央行是否会再次调高贴现率?市场认为,目前看来可能性不大,否则央行不会如此大力度地引导市场利率,使之不至于过远地背离再贴现率。 目前市场3.3%上下的利率水平尚在央行的容忍度之内,而继续较大幅度上升,则会受到央行的压制。这恐怕也是政策效果“观察期”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在此基调之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保持对利率的控制。因此,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