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性财政政策:告别萧条经济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6日 13:13 中国经营报

  作者:王松奇

  1998年第四季度,当中国政府决定以积极财政政策和相应的货币政策,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和中国可能面临的内需不振局面时,我们还无法确知:这一次世界性的经济下行周期持续时间有多长?中国的刺激性宏观经济政策能否奏效?善于预言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回归了的萧条经济学”究竟会在何时再向我们告别?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从那时起到现在,已有五年半的时间,当财政部长金人庆宣布中国宏观经济表现良好,已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今后,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时,上述三个问题总算获得了一个明确的“官方答案”。

  为什么要强调“官方答案”这四个字呢?原因在于,经济学家作为一个见仁见智的知识性群体,在那些重大政策问题上,他们中间永远存在着不同观点或意见的分歧和争论。就拿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说,近几年就一直存在着有关其负面效应和逐步淡出的种种议论。正由于这一点,我们特别重视这个“官方答案”,因为它代表的是一个具有权威调节地位的宏观调节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声音,煽情点儿说,它是一个预示着种种后续政策调整的里程碑式声明。

  从我们获得的4月底的统计数据看,尽管中央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已采取了一定的经济降温措施,但银行各项贷款的增速仍高达20%左右。这些情况说明,在美国、欧洲业已宣布通货紧缩时代结束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目前要应对的宏观经济形势已是:(1)防止由局部过热演变为全局性过热;(2)地方投资项目的超高增长不但不需要中央财政的支持,而且还需要从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全局性资源浪费的角度,对投资进行适当的抑制和引导;(3)曾在过去若干年出现过的银行“惜贷”现象已不复存在,现在,银行系统已自动生成了内在的信贷扩张机制,而且,在拨备提取制度能对银行损益表产生重要影响的条件下,越是年初或上半年,银行的放款积极性越高,这已成为中国现阶段货币扩张的微观基础。

  当货币信贷的自动扩张和地方项目投资已成为拉动社会总需求主导因素的时候,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化为中性可以说是时机恰当。财政政策的“中性”就意味着从过去那种用巨额国债资金支持大项目投资的积极姿态转变为只运用主要预算资金投入满足结构性调整需要的所谓“有保有控”方式。下一阶段,衡量这种特定含义的“中性财政政策”是否成功,关键看以下几点:

  一、能否保证中央财政动员的国债资金支持的在建项目后续资金的完整到位。这类在建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实际上已暗含了这样的前提,即:“中性财政政策”决不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戛然而止,而应当是一个平滑的资金供给下降过程。因为,中国目前针对部分行业过热采取的宏观调控行为,目的是为了避免全局性的资源浪费,但积极财政政策若采取猛烈的收缩行为,从而导致许多在建项目的停产或“下马”,就会形成新的资源浪费。

  二、为落实“有保有控”的方针,下一阶段的中性财政政策应当提高决策效率,对前一时期已明显出现瓶颈制约和资本流入过少却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产业和行业,如科技产业和能源交通等进行倾斜性支持。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对能源交通和科技产业进行扶持时可以运用多种手段。

  三、由积极转变为中性,说明财政政策在调节方向和力度方面都已发生质的变化。“中性”按照规范含义的理解就是不再对总需求施加扩张或收缩性影响。这意味着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央银行手中的货币政策将在宏观经济领域成为主要调节工具。货币政策应该在保持社会总需求旺盛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利率、汇率及信贷结构调整等手段,尽可能地提高全社会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上升周期的投资热阶段,为了防止更大的波动出现,中国业已告别了萧条经济学的精华——刺激性财政政策,并准备代之以中性财政政策和着眼于效率和稳定成长并重的金融政策。这是现阶段最明智的选择。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泛珠三角区域整合9+2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法网公开赛 NBA总决赛
欧锦赛 AC米兰中国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