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3日 16:40 南方周末 | |||||||||
最近,中国正在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其实很多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这些语句一直在我们耳边徘徊,但现在,我们走过来了,也再也回不去了。 回首“沧桑之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逐步展开。从那时起,中国的市场就开始处于转型之中。 其过程首先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次则是从“封闭市场”走向“开放市场”。这个进程,造成了我们国家的独特市场,这是正确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封闭市场与开放市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其市场主体,比如政府与企业的行为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都相距甚远,利益分配机制也完全不同,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不同的市场结果。 计划经济的特征是“政府分配资源”,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则是“市场?顾客?本位”;这是一个谁“服务”于谁的原则性争端,其约束条件、资源配置、竞争后果,都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制度差异”,以至于许多外来的“经济理论”,在介入中国市场以后,都必须有所修正:因为中国的市场,确实太大、确实太复杂、变化确实快…… 直到今天,我们回顾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一定不能忘记,中国的市场环境的这一“我们再也回不去”本质特征。 需要的只有“时间” 中国的市场化,其实质意义是指“市场机制”能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并且能够推进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自1992年“小平南方讲话”,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后,中国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下达计划、管理生产、制定价格、分配物资等一系列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这也就是说,中国已在相当程度上,完成了市场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 这一改革,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活力,提高了效率,改善了生产要素的配置状况,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但中国改革推进的主导方式,还具有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在旧体制的外围及薄弱环节,通过“放开搞活”,培育出新的体制因素和力量,比如民营企业;另一方面,在传统体制内,通过“慢调”方式,为新体制不断扩大成长空间,并为传统体制的转轨,进行公司治理,创造经济条件,特别是在财税、价格、投资等方面,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 在“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我们无论从理论层次还是从实践层次看,中国的改革开放都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股票期货市场”的曲折探索,其中更经历了多次“宏观调控”。比较大的,就有“物价闯关”、“股票认购证发行”、“房地产热”等,并且引发了较大范围、较长时间的“市场低迷”。 1981年11月,国务院曾以文件的形式,在“调价”时特意指出:“这次调价是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然而,这一我们当年视为畏途的“物价大关”,随着经济发展,现在早已不复存在。 其实有很多事情,并非做不到,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