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成为全国最大的民间资本溢出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2日 18:50 新华网 | |||||||||
新华网杭州6月2日电 (记者 潘海平) 浙江、湖北最近在武汉举行签约仪式,两省共签订合作项目176个,合同总金额近403亿元,其中浙江方投资375亿元。而仅仅在半年之前,浙江近200家企业的老总组成经贸代表团前往黑龙江,一举签下包括工业、农业、房地产在内的95个投资类项目,浙方投资达76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自“九五”以来,浙江至少有7000多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全国各地的
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共有5万多家浙江企业在上海滩发展,其中有一定规模的达2000多家。在上海经商办企业的浙江人达25万,所办企业的注册资本达610亿元。在重庆,由鞋业巨头温州奥康集团牵头,联合其他企业投资10亿元打造的“西部鞋都”已正式奠基。在北京,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最大的灯具市场、奥运场馆建设等项目的背后,都闪现着浙江人的身影。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西达新疆,全国各地都有浙江民间资本扩张的事例。仅温州市不完全统计,流向外省市的民间资本就已超过1000亿元。 浙江陆域面积小,且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然而从1978年到2003年,GDP年均增长达13.1%,高出全国平均增幅3.7个百分点。浙江经济之所以能够超越国家投资少、资源贫乏等诸多局限,获得持续20余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当大批农民带着商品经济意识投身工商业之时,恰逢持续数十年的“卖方市场”。体制嬗变中迸发出的能量以及先行者所尝到的甜头,掩盖了浙江经济的诸多先天不足。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买方市场”彻底取代了“卖方市场”。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仅有“先发优势”已难于快速牵动浙江经济这列庞大的列车,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开始浮出水面。 经济专家认为,浙江资本外溢是资本日益庞大与浙江地域空间、资源空间发生矛盾的结果。近年来,浙江的土地、能源、人才乃至水等重要生产要素全线告急。浙江现有耕地3188万亩,划定基本农田2711万亩,建设用地只有400多万亩。按前些年建设用地的势头,土地的回旋余地已很有限,温州、台州、义乌等地,数以千计的企业排队等地。绍兴县委书记徐纪平说,照眼下的发展态势,绍兴县三年之内就将遇到“发展极限”问题。 “能源荒”是最令浙江人焦虑的问题。去年,浙江全省发电量增加17%,外购电量增加51%,但仍然不得不拉闸限电,而且近两年缺电的局面还将延续。据介绍,去年非典疫情对浙江GDP的影响是0.3个百分点,而“能源荒”的影响却达到0.6个百分点。 也有专家认为,不能仅仅把浙江资本外溢归因于资源制约和空间制约。杭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郑拥军认为,资本有流动的天性,浙江的资本流出并非全是被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要求突破原有的发展区域、平台和经营模式。从调查的情况看,浙江资本外溢的动因除为摆脱土地、能源等制约外,还有多种类型。一是为了寻求更高的发展平台。从上世纪末开始,浙江大批企业把总部迁往上海,就是因为上海是更先进的信息集纳之地,更容易和世界接轨。二是占领稀缺资源。如浙江的金义集团,几年前就投巨资到黑龙江,开发号称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五大莲池。三是参与新的产业重组与整合。奥克斯集团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北上辽宁收购了当地一家汽车生产企业,实现了多年来参与汽车产业的梦想。 经济界人士指出,无论是被动出走也好,主动出击也罢,我国能有浙江这样一个民间资本流出的策源高地,对全国都是“利好”之事。浙江民间资本东奔西走,激活了全国不少地方沉寂着的资产和资源;同时深谙市场经济精髓的浙江商人所到之地,带去的远远不止是钱。正如黑龙江省政府一位领导所说:“每一个浙江商人都是一部市场经济的教科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