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一 珠三角战略的扩展与城市圈的整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2日 12:33 深圳社科院

 

1994年7月,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在省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缤纷彩音风暴免费听 上网实用手册
委工作会议上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成为广东首先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大经济区。同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决定制定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战略。次年,省政府有关部门分别出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初稿)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从此,珠三角经济发展战略正式付诸实施。

当时,香港和澳门尚未回归祖国,不可能就珠三角整体发展战略进行粤、港、澳政府间的磋商。因此,上述规划都没有将港、澳纳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建设范围。珠三角经济区只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还有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和四会、高要,合计包括14个市县。总面积有4.1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3.4%;1993年年底的人口有2056万人,占全省人口1/3。

由于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引进以香港资金为主体的各类外资,珠三角经济区的各市县在1980至1994年间都不同程度地开始经济腾飞。全经济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80年的119.1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994年的2983.6亿元人民币,增长24倍;外贸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6.24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56.77亿元,增长56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从1980年的1.01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83.63亿美元,增长82倍(见表1)。经济的快速飞跃促进了珠三角的城市化建设,原来属于穷乡僻壤的乡村小镇相继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一夜城”。

      

1        珠三角经济区在1980-1994年间的主要指标比较

   指标

单位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3年

1994年

土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4.16

4.16

4.16

4.16

4.16

年底总人口

万人

1628.66

1756.87

1927.82

2056.28

2095.26

年底从业人员

万人

834.11

966.76

1170.90

1424.40

1468.92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人民币

119.19

303.85

872.18

2265.29

2983.60

第一产业

亿元

30.74

57.25

129.38

206.06

261.84

第二产业

亿元

53.99

148.70

404.58

1154.22

1529.27

第三产业

亿元

34.46

97.89

338.22

891.34

1192.49

国民收入

亿元

106.98

269.75

691.66

1757.57

2271.42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6.24

16.29 

81.41

150.71

356.77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01

7.36

15.38

63.38

83.63

             

1995年6月初,广东有关部门根据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战略,完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的制定工作。该规划展示的珠三角城市圈建设的战略布局是:“以珠三角有机协调的城市群为整体,以广州为核心,以广州至珠海和广州至深圳的发展线为主轴,建设大广州和珠江口东岸、西岸3个大都市地区,建立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4种用地类型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这一布局勾画出以广州为领头、以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岸的深圳、珠海为两翼终端的雁行发展蓝图。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将计划建设成为共同带领珠三角乃至广东城市群发展的三大都市。

然而,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因素制约,促使从近代香港开埠、广九铁路通车以来逐渐形成的珠江东岸地区经济领先于西岸地区的发展格局,一直延续、甚至强化到21世纪初。以致于竞相起飞的珠三角经济区城市群在经历发展不平衡的绩效排序之后,并没有按照既定规划拼成“雁行图”,而是形成以广(州)佛(山)城市群和珠江口特区群为双轴心的“哑铃阵”。

首先,珠三角经济区东岸城市经济实力强于西岸城市的格局有增无减。2002年,位于珠江东岸的广州、东莞、深圳、惠州等4个城市的GDP总和达到6438.57亿元,占当年珠三角经济区GDP总值的66.9%;位于西岸的肇庆、佛山、中山、江门和珠海等5个城市的GDP总和为3179.41亿元,只占珠三角经济区GDP总值的33.1%。2003年,东岸4城市的GDP总和预计增加到7660.63亿元,占当年珠三角经济区GDP总值的67.64%;西岸5城市的GDP总和预计增加到3665.12亿元,所占比重预计却略有减少,只占32.36%(见表2)。

其次,珠海的GDP在珠江西岸乃至珠三角各城市中最少,远远落后于“雁行图”中规划建成与广州、深圳三足鼎立的大都市的目标。珠海和深圳是隔珠江口相望的两个经济特区城市。建立特区之前的1979年,深圳GDP只有1.96亿元,珠海GDP有2.09亿元,略多于深圳。到1989年,珠海GDP增加到30.81亿元,深圳却增加到115.66亿元,是珠海的3.75倍。90年代起,深圳进行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珠海则集中财力物力,建设大机场、大港口等大型交通设施,背负巨额债务,两地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2002年深圳GDP是珠海的5.45倍,2003年预计又增加到5.87倍。

2    珠三角经济区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序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地名

2002年GDP

2003年GDP

地名

2002年GDP

2003年GDP

广州市

3001.69

3466.63

肇庆市

525.46

581

深圳市

2239.41

2860.51

惠州市

525.2

589

佛山市

1168.66

1381.39

中山市

415.53

495

东莞市

672.27

805

珠海市

410.64

476.73

江门市

659.12

731

合计

9617.98

11386.26

  

再次,香港、澳门相继回归,顺利实现“一国两制”,扫除了外国殖民管治阻碍珠三角乃至内地城市群向珠江口外进行连贯整合的政治障碍。进入21世纪,长期困扰于产业转型艰难与经济发展滞缓的香港政、商各界,终于形成“联盟珠三角,香港添优势”的社会共识。港、澳特区政府主动加强与广东以及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商界自发交往合作,扩展到政府间的自觉协商。从2004年起,香港与内地正式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其意义于香港有如继“九七”政治回归之后的经济回归。随着港澳两地经济要素归根返源地系统融入珠三角,珠三角发展战略完全可以跨越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珠三角经济区规划的局限,重新在珠三角的完整地理版图上,进行核心城市经济联盟的连贯整合与全盘统筹。

最后,从经济地理的角度鸟瞰珠三角,不难发现“哑铃阵”般的城市经济联盟雏形已经在广九铁路线及珠江东岸地区自发展开,并且以“哑铃”两端为轴心分别向毗邻的珠江西岸城市延伸:

——接壤于珠江东、西两岸的广州和佛山,形成“哑铃阵”的西北端轴心,组成辐射珠三角乃至华南经济圈的广(州)佛(山)城市群。广州和佛山的城区实际上已连成一片,两大城市的外围有顺德、三水、高明、南海、增城、番禺等小城市和更多的卫星城。两市面积共有11181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的37.5%;2002年城市人口1233.7万人,占珠三角的42%。2002年,广、佛两市的GDP总和达到4170.35亿元,占珠三角经济区GDP总和的43.36%。2003年,两市GDP总和增加到4848亿元,占珠三角经济区GDP总和的42.58%。

——分别相邻于珠江口东、西岸的深圳、香港和珠海、澳门,相距最远处不过五六十公里,形成珠江口特区群,成为珠三角“哑铃阵”的东南端轴心。2002年,珠江口特区四城面积共4780平方公里,人口1350多万人。当年,深圳和珠海的GDP总和达到2 650.05亿元(当年价格,不另注明者均指人民币,下同),占珠三角经济区GDP总和的27.55%;香港GDP为12 711亿港元,澳门GDP为541亿澳门元。四城的GDP合计共约16 695亿元人民币或2017亿美元,占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GDP总和23 647.98亿元人民币的70.6%。[1] 2003年,深圳、珠海两市GDP合计3337.24亿元,在珠三角经济区GDP总和中的比重增加到29.93%。同年港澳地区的GDP尚待公布。

依据珠三角城市经济组合整合而呈现的“哑铃阵”,可以将珠三角区分为核心、内层与外围三大部分。位于珠江出海口尽头的香港、深圳、澳门、珠海四个特区城市,与位于出海口内端的广州、佛山两城,共同构成珠三角的核心圈;位于珠江东、西两岸的东莞、江门、中山等城市,构成珠三角的内层;位于西江流域的肇庆市和位于东江流域的惠州市构成珠三角的外围。核心、内层与外围的区分,不仅显示珠三角城市的地理方位,而且大致反映城市经济联系的亲疏与实力的强弱。位于核心圈的广州、佛山和香港、深圳、澳门、珠海,是珠三角城市群中联系密切与实力较强的城市,从而分别构成“哑铃阵”的双轴;位于广州与深圳之间的东莞则急起直追,其后劲十足的经济实力成为联结“哑铃”两端的铁柄;其余各城市也如众星争辉。

已经开通与规划兴建的大型交通网络,正在形成珠三角城际交通的“一小时经济圈”,促进着珠三角城市圈的连贯整合。以广、佛城市圈的陆路交通而论,广佛铁路和广佛高速公路已经将这两个比邻的城市紧密连接;即将规划建设的广珠西线和广州东二环高速公路,将进一步连通广州和佛山,广州华南快速干线也将向佛山延伸,形成更加便捷的公路网络;此外,广佛轻轨也在规划兴建中,它还将延伸到顺德,与广州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连接。

以珠江口特区群而论,深、港和珠、澳各自贯通着频繁的陆路口岸和交通,四城均有快捷的水上交通相衔接。2003年,连接深圳蛇口东角头和香港元朗鳌堪石的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开始动工,整个工程预计到2005年年底完成。该工程由深圳湾公路大桥、一地两检口岸、深圳侧接线三大部分组成,总投资15.44亿元。建成后,预计可以提供每天8万辆次的容车量,将深港之间跨界通道容车量提高到12.2万辆次,能够大大改善现时深港两地跨界交通的拥挤现象。近年,为了激活香港的投资热潮,重振香港对于珠三角尤其是联系不太紧密的珠江西岸地区的经贸、旅游的磁吸作用与龙头作用,香港政、商两界积极倡议兴建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乃至深圳的粤港澳跨海大桥工程。这一倡议已经得到中央和广东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力量,对此巨型跨境工程项目进行论证与协调。如果大桥工程最终采取连接港、深、澳、珠四城的“双Y”方案,必将进一步加强珠江口特区群的经济整合及其对于珠三角西岸地区的整体牵引力。如果大桥兴建落成,珠三角西部地区可以获得直接通往香港贸易枢纽港的便捷通道,从而有望改变珠江西岸城市经济由于出海通道不畅而长期发展缓慢的历史安排。

城市圈最根本的优势是实现资源优化。珠三角城市圈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就近实现港澳资金、技术与内地廉价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以长期致力于深港合作的深圳而论,港资一直在深圳的外来直接投资中占有大半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的崛起得助于香港龙头的带动。同时,深圳还凭借率先改革开放的敢闯精神,迅速成长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从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起,深圳一直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30%的高速发展势头。9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跃上高位运行以后,也一直保持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几的快速增长率,从而不断缩小先前与香港的巨大经济落差。1979年深圳GDP仅为1.96亿元,香港GDP则为1075.45亿港元,按当年汇率折合计算,前者约及后者的0.36%。香港与深圳的GDP差距是1∶549。2000年香港GDP为12717亿港元,深圳GDP增至1665亿元,两地差距大约缩小到1∶8。2001年香港GDP略增至12789.95亿港元,深圳GDP剧增到1954.65亿元,两地差距缩小到大约1∶7。2002年,香港GDP略减至12711亿港元,深圳GDP剧增到2239.41亿元,两地差距进而缩小到1∶6。显然,新崛起的深圳已成为珠江口特区群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城市,它与同处珠江口的港、澳、珠三城进一步连贯整合,将使特区群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与潜能。

珠三角城市圈的整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飞跃发展,并且迅速缩减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落差。1993年,即将纳入珠三角经济区的广州、深圳等14市县的GDP总共只有2265亿元人民币。同年,香港GDP达到9128亿港元,澳门为451.9亿澳门元,共计折合人民币约10328亿元。珠三角“两制”地区的GDP比较,差距约为1∶4.56。然而,此后9年间,珠三角经济区强劲腾飞,港澳经济却遭遇阻滞,“两制”地区的经济落差不断缩减。2002年,珠三角经济区的GDP总和增加到9617.98亿元人民币,比1993年增长324.63%;同年香港GDP达到12711亿港元,1993年增长39.25%;澳门为540.72亿澳门元,1993年增长19.65%。2002年,港澳两地GDP总和约合人民币14030亿元,“两制”地区的GDP差距比9年前缩小3倍,达到1∶1.46。如果考虑不同币种换算所忽略的实际购买力等因素,珠三角经济区与港澳的GDP差距还会进一步缩小,而形成旗鼓相当之势。

珠三角的奇迹奠定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一直被赞誉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经济体系内、增长最快的省份中、增长最快的地区”。即使到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猛崛起、香港经济却有待复苏振作的21世纪初,珠三角依然可以与长三角并驾齐驱,在带动全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旅程中保持二龙竞争之势。2002年,珠江口特区4城的陆地面积为4776.8平方公里,仅为长三角15个城市面积的4.8%;人口1350.5万人,仅为长三角的17.93%;GDP总量共2017亿美元或1669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长三角GDP总和19141.62亿元的87.39%。[2] 如果加上同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圈内的广州市当年GDP3001.69亿元,那么位于珠三角核心层的穗、深、港、澳、珠等5个城市的GDP总量,就超过长三角15个城市的GDP总和590亿元。如果再加上同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余城市的GDP总量,那么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11个城市的GDP总和,比长三角15个城市还多4500多亿元。

 



[1]   港、深、澳、珠四城数据引自200341日以前的统计公报,GDP均为当年价格;作者按照1美元兑换7.799港元、8.034澳门元、8.277元人民币的当年汇率进行了相关的换算。

[2]   长三角GDP总和的数据引自《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stats.gov.cn/), 2003.03.26.

莫世祥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AC米兰中国行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法网女单四强产生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