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中的京沈高速采用何种列车目前仍难确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 08:33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 李富永 铁路部一宗近10亿美元的采购计划,目前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审批。该计划将通过国际招标的形式,从外国财团引进运营时速200公里的准高速车辆,用于明年下半年的第6次铁路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说,第6次提速招标对象,仅仅限于4家外国财团,并不包含研制出“中华之星”高速车组的国内制造企业;而且,买来的车辆将用于北京-沈阳等线路,而北京-沈阳这条线路,原来是计划使用“中华之星”和“先锋号”车组两种车组的。也就是说,被业内外寄予厚望的“中华之星”和“先锋号”,几经反复,目前还是没有进入实用阶段。 关于“中华之星”,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它设计运营时速是270公里,而且曾经创造出321公里的瞬间实验时速,是国内生产的第一列高速列车。它由两节车头(动车组)加上九节车厢(拖车组)组成。被舆论界视做“卧薪尝胆”的国产化结晶,是与磁悬浮争夺未来的京沪高速铁路技术方向的“争气项目”。与它处于同一技术水平上的,还有国产的“先锋号”车组。 “中华之星”原计划于去年7月投入北京至沈阳北之间运营,为此在沈阳至秦皇岛的400公里的客运专线上反复进行实验了一年时间。但是,由于线路信号系统不稳定,去年7月秦沈客运专线开通计划取消,“中华之星”只好赋闲;明年第6次提速时,秦沈客运专线总算投入使用了,但使用的车辆变了,既不是“中华之星”,也不是“先锋号”,而是从国际招标采购的外国产品。那么,“中华之星”为什么不用了? 据记者了解,关键问题还是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久前,全国铁路制造行业曾在长春召开过“高速动车组专家研讨会”,对“中华之星”和“先锋号”的评价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水平、产品成熟程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比如,保证列车应付紧急情况的刹车系统,就存在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列车监控系统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等。而铁道部对技术装备的基本要求是“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 相反,国外高速列车技术就成熟老练。除了众所周知的日本、德国、法国外,最近又杀出一只新军,就是加拿大庞巴迪。这家不为人知制造商,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向中国出口过产品。这次招标,它有着国产化程度高的优势:它已经和青岛四方车辆厂合资建立了生产企业,并且向合资公司转让了技术。前不久的第5次提速的车辆,就是向这家合资公司订购的。庞巴迪运输集团中国副总裁张剑炜纠正说,提起高速列车,许多人都知道日本、法国和德国,殊不知庞巴迪也是高速列车(即欧洲所说的超高速)的制造商,在欧洲超高速列车701列定单中,庞巴迪参与生产667列,占95%;在欧洲高速列车1039列总定单数中,庞巴迪参与生产698列,占67%,是欧洲超高速和高速列车中的一个关键角色。 至于其他3家财团,普遍将这次竞标看成是未来京沪高速铁路的预演,因此都奋力出击,紧张准备。日本包括川崎重工在内6家企业组成联合财团一致对外,计划对JR东日本最新型新干线“疾风”进行改良后参加竞标;而且一改技术输出保守的作风,甚至还答应中方提出的转移技术并在中国当地进行生产的条件。有意思的是,要求日方与之合作的中方对象,竟然是已经与庞巴迪合作的青岛四方车辆厂。至于德国西门子和法国阿尔斯通,与中国密切悠久的合作关系,远非日本联合财团能比。 一方面是国产技术差强人意,一方面是外商现有的成熟产品和竞标压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排除铁路车辆制造行业已经从铁道部系统分离出去的因素,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自然不会使用风险莫测的“中华之星”。目前“中华之星”和“先锋号”还须进一步完善试验、运用考验和技术评估工作。 不过,这并不是说“中华之星”和“先锋号”没用。专家们强调说,它在高速列车的关键技术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无论引进或者国产化,它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铁道部高速铁路办公室主任沈之介说:“即使引进,你也要有技术积累,否则结果适得其反”。据介绍,美国从庞巴迪和阿尔斯通购买高速动车组后,由于没有技术积累,消化使用成了问题,至今已经闲摆了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