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村金融服务调查:信贷“贫血”资金需回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8日 07:53 新华网 | |||||||||
——宁夏农村金融服务调查 新华社记者 孙波、姜雪城 当前在宁夏这样的西部落后地区,农民对资金的需求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但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却严重“贫血”,支农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当地干部呼吁,
记者在宁夏退耕还林还草主战场固原市采访时发现,随着后续产业培育步伐加快,这里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正向以草畜为主迅速转变,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据市农经部门调查,前些年当地每户农民的贷款需求仅两三千元,现在增至1万至1.5万元,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农民不是没有增收门路,而是没有启动生产的资金。现在商业银行很少给农户贷款,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不仅规模小而且周期短,很难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泾源县副县长任立新说。这两年泾源县的种草养畜户每户顶多只能贷到2000元,这点款连一头母牛也买不来。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往往春天发款、冬天催收,部分养牛户还没有赚上钱就得赶紧卖牛还贷。 宁夏黄河灌区的农民,同样普遍面临类似的难题。青铜峡市共有4.1万户农民,农村信用社直接扶持的达3.6万户,其中3000元左右的贷款占70%以上,贷款期限绝大多数为一年。小坝镇富裕村农民巴克俭想建一栋砖混结构的日光温棚,需要花费2万多元,自己只能凑上几千元,而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又很难。他不无遗憾地说,近期市场上蔬菜价格不错,温棚黄瓜每公斤卖到了2元,可是自己没有钱建棚只能干瞪眼。 面对农民的抱怨,农村信用社的同志也很无奈。宁夏农村信用社理事长郑兴国说,现在农村信用社面临“一农难支三农”的尴尬局面,全国的县乡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占全国金融机构存款量的10%左右,却要为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民提供金融贷款。就宁夏而言,去年农村信用社投放农业贷款增量和余额分别占全区农业贷款的103%和94%。郑兴国说,在宁夏,邮政储蓄等准金融机构吸储的资金最少有一半左右来自农村,但是他们对农民是只存不贷;商业银行基本不给农民贷款。它们就像一架架“抽水机”大量抽取有限的金融资源,使得农村资金短缺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贷款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农民抱怨农村信用社贷款规模小、周期短,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宁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孔希洲感慨地说,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吸纳存款,再就是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而在农村金融市场被多家瓜分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吸纳存款量很有限,扩大支农贷款规模实际只能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周期往往也是一年,为确保来年能争取到再贷款弥补资金不足,我们只好给农民普遍发放一年期的小额贷款。截至今年2月底,中宁县农村信用社共投放农业贷款2.2亿元,其中1亿元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存款仅5000多万元。而这批95%以上都直接投向农户的信贷资金,最多只能满足群众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信贷矛盾,宁夏各级农村信用社呼吁,有关方面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在西部落后地区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他们建议:一是允许农村信用社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增强其资金吸纳能力,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二是对农村信用社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并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形式降低其农业贷款利率,返利于农民;三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政策,使邮政储蓄等准金融机构吸纳的资金部分留在当地支持“三农”;四是要求地方涉农单位尽可能在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放资金,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能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