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过热经济如何软着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 17:44 《中国经济周刊》

  针对目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近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时推出了《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目前造成经济过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让中国经济尽量避免硬着陆而顺利软着陆?

  现象:三大行业过热投资难叫停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缤纷彩音风暴免费听 上网实用手册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在去年投资增长接近翻番的基础上,今年前两个月,钢铁工业投资增速达到172.6%; 水泥行业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133%;电解铝行业在建能力仍有310万吨。

  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钢铁、电解铝、水泥三大行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三大行业在发展中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问题十分严重。

  重复投资是市场竞争中的合理现象,新进入的投资应该比先进入的效率更高、素质更优,后来居上、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但是,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如果过度集中,给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害却是巨大的。以钢材为例,当市场需求急骤增大,钢材价格大幅上升,大量低水平投资受到高盈利的强烈刺激,就会以比高水平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如果需求增长过快过大,以至于普通正常技术的生产能力增长都难以应付时,就会有大量不合格的低劣投资蜂拥而入。

  不能不看到,投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64.9%,增幅同比提高24.7个百分点。

  为此,国务院在4月27日发出通知,决定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钢铁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同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时发出两份紧急通知:一、决定集中半年左右的时间,继续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二、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新开工的所有项目,时限为1个半月。

  可以说,国务院针对某些行业投资过热采取的紧急措施,对重复建设起到相当大的遏制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既控制住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又注意把各地方、各方面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该如何把握?

  对话:给冷热不均的中国经济开药方

  主持人:丁然

  嘉宾: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

  主持人:目前有几个行业投资过热比较突出,这种过热是局部过热还是全局过热?

  许小年:目前过热是总体过热,不是局部过热。我国GDP的增长,已经越来越多地依靠投资来拉动。尤其在1998年之后,国内经济基本上是靠投资来推动的。2000年之后,投资似乎有加速倾向。这里虽然有结构上的问题,但主要是总量上过热。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有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经历。比如韩国,刚开始的时候,一直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到了后来一直稳定在37%左右,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的这个投资比例降到了25%;发达国家,投资占GDP的比重只有15%左右。

  即使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的投资也没有超过40%,现在却达到了43%以上,而且还在上升,没有一丝走稳的迹象。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此我不同意局部过热论。从今年中央银行上调准备金率0.5%、银监会通知要求各银行控制信贷规模,到最近的银监会对江苏、浙江等7省市钢铁等行业的贷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的情况来看,今后信贷紧缩已不可避免,我国单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这种模式将可能会有重大调整。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以后,好的投资项目不多,银行出现了惜贷的现象,到了2003年却突然间变成了热贷,原因是什么?投资过热是怎样造成的?

  林毅夫:最主要的原因是银行有意愿把钱贷出去,而且有些情形是银行主动找企业借钱的。银行突然这么积极,源于政府准备让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以迎接2006年外资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给国内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挑战。银行要上市,除了必须将资本金充实到巴塞尔协定所规定的8%外,还必须把现有的呆坏账比例从2003年初的23%至少降低到15%。要把贷出去的坏账经过银行和企业的努力变成好账,可能比登天还难!要降低呆坏账比例,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增加贷款、扩大分母。

  去年贷款的增加,一方面可以说是民营企业看到房地产和汽车如此热销,产生了投资房地产和汽车的积极性,而建材行业看到房地产和汽车的投资增加,导致对钢材、铝、水泥的需求增加迅速,从而也产生了投资的意愿;但是,这些投资意愿能够变为现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银行有积极性把钱贷给他们。结果就是2003年贷款一下子增加了3.8万亿,银行呆坏账比例从年初的23%下降到年末的19%,降低了4个多百分点,是近几年来下降最多的一年。

  许小年:对于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有些学者认为,这主要是当前已进入了“国际分工新格局”,经济过热主要是因为外商投资太多了,其实,投资热潮主要是内资所为。外商投资在整个投资总额当中,投资比例近几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1996年我国外商投资在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是12%,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了6%。新一轮投资高峰不是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突然增加造成的,而主要是内资所为。

  易宪容:这一波经济过热,基本上是房地产业快速扩张的结果。目前仅房地产的快速增长,就必然会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增长。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快速增长都是房地产增长拉动的结果。而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又会造成电力、燃料、运输等方面的紧张。可以说,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信贷的高速增长都是围绕着房地产业的增长而来。如果不从这个源头上入手,要进行调控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从2002年就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势头,在今年两会期间,也有代表提出了警示。从近两个月看,投资过热的势头在某些地方还在蔓延。投资过热为何难以遏制?该如何抑制经济过热?

  易宪容:投资过热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所为,但要控制房地产业投资增长却不容易。一方面在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性。尽管房地产是一种资金密集性的产业,但货币政策对该产业的反映要通过多种间接的方式才能传导到房地产业上来。即使货币政策机制传导到房地产业上来,也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滞后性。还有,由于房地产业对GDP增长的比重很高,而且周期短、见效快,这就成了各地方政府追求业绩、发展经济的最好方式。

  在房地产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与银行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遏制这种过热经济,仅仅在货币政策上让一个个卒子过河是不够的,所导致的效果也会十分有限。重点是应该多方面合力控制房地产的扩张。这才是遏制目前投资过热关键。

  许小年:要想控制目前已经过热的经济形势,一定要实行宏观调控。从现有的政策手段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要紧缩,但财政政策能调整的余地已经不大,主要应寄托在货币调控上。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这种宏观调控已经造成了重大资源浪费,现在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就要相信市场。对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过热现象,国家应通过建立一套制度而不是行政手段来解决。

  但现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受到了利益集团的牵制,比如像房地产开发商、钢铁公司等利益集团,甚至地方政府。尽管国家已经发出了经济过热的警示,但他们基于各自利益都不太愿意主动接受调控,都不愿承认自己这里过热了,结果导致了调控难、执行难的问题,很有可能像1997年经济过热那样,国家计委强制要求停建各个工程,最后导致了经济的“硬着陆”。

  林毅夫: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银行3次调高贷款准备金的比例,并用中央银行票据对冲因为外汇储备增加所释放出来的基础货币,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但是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有超额准备金,而且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会加速,因此,提高贷款准备金等并没能有效抑制银行贷款的继续扩张。

  由于提高贷款准备金等措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不过,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提高利率也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利率有两种做法:一是同时提高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从贷款看,我国多数的企业关心的是能不能借到钱,而不关心借到钱以后付多少利息。提高利率并不能遏制投资和贷款需求。但是,储蓄者对于存款利率却很敏感,存款利率的提高必然会造成储蓄大量增加。今年的宏观经济难处理之处在于一方面必须抑制过热的投资,一方面必须刺激消费,治理绝大多数消费品的供大于求。在这种状况下提高贷款利率既不能制止热的,还会使冷的更冷。

  另一种可能的办法是提高贷款利率,同时保持存款利率不动。可是提高贷款利率以后,对想贷款的企业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却会扩大存贷差,银行只有把钱贷出去才能赚取存贷差,这样等于鼓励银行多放贷,与控制贷款增长过快的目标正好相反。

  现在既然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尤其绝大多数的投资来自于民营企业,就应该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治理。

  主持人:部分领域过热,但肯定有部分领域偏冷,比如农村市场。如何做好二者的平衡使中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

  林毅夫:启动农村消费可以防止农村市场过冷,把过热的投资压下来,以实现软着陆。当前,限制农村消费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农民的收入低,影响农村的购买力。其二是农村与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比如,买电视机的一个前提是能够收到电视信号,可是很多农村地区收不到电视信号,买洗衣机需要有自来水,可是有一半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形在穷的地方是如此,在富裕的地方也差不多。不少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盖的房子很漂亮,但是村子里面普遍没有上下水道,因此,厨房、厕所没有办法现代化。我国现阶段,农村的消费水平低,出现产品全面过剩,只要把农村市场启动了,现在过剩的东西就不会过剩了。

  资料1:何谓“软着陆”与“硬着陆

  “软着陆”的基本经济含义是: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适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软着陆”是相对于“硬着陆”即大起大落方式而言的。打一个比方说,有两个人分别从一架飞机上跳下来,目的是着陆。前者背着一个降落伞,打开后慢慢地在指定地点着陆;后者什么都不背直接跳下,顷刻之间就能着陆,当然地面要有相应的保护设备。那么,前者的行为就是“软着陆”,后者的行为就是“硬着陆”。“软着陆”渐进而平缓,“硬着陆”痛快而迅速,两者所付出的成本不同。“软着陆”所付出的成本是一个降落伞,“硬着陆”所付出的要多,首先要制造一个几百平方米面积、十米以上厚度的足够柔软的垫子,其次要求跳下的人身体要足够好,要能够达到即使大头冲下落在垫子上爬起来后还能“吃嘛嘛香”的程度,第三,要求跳下的时间不能有一秒误差,否则后果就惨不忍睹了。

  可见,“软着陆”和“硬着陆”虽然都能达到“着陆”的目的,但是二者所付出的成本不同,所引发的后果也不一样。前者在过程中相对平缓,追求渐进发展,可随时调控,后遗症少,但用时较长。后者能够轻易一步到位,但风险较大,过程难以控制,后果有时会严重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无论“软着陆”还是“硬着陆”,其本质就是一种方式或手段。“软着陆”意味着渐进和协调,“硬着陆”意味着剧变和统制。两者只是方式的不同,无所谓谁好谁坏,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侧重和用处。一般来说,从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软着陆”比“硬着陆”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资料2:国外对中国经济软着陆、硬着陆预测

  ●美国华尔街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中国极有可能在2004年迎来软着陆。

  ●瑞银华宝中国研究部主管张化桥:中国经济发展中许多资源没有利用或利用不足,完全有能力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上行周期远未结束。目前过紧的调控很快会放松,甚至可能会作反向调节。

  ●JP摩根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郑杏娟:中国CPI指数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达到顶峰5-6%,全年平均水平为4-5%,这提高了进一步收紧信贷的可能性,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即便2005年的中国GDP增长预期下调为7.5%,中长期而言,由于央行注意到过度紧缩可能产生的风险,中国经济仍能实现软着陆。

  ●高盛(亚洲)执行董事、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行政的调控手段将会带来制度上的麻烦,而运用价格的工具(包括利率、汇率等)将会使效率和效果更好。

  ●驻香港的瑞士银行证券分析家乔纳森·安德森:中国会想方设法实现软着陆,让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较易维持的7.5%的水平。

  ●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中国目前的经济过热情况并不如过去十年般严重,而且当局也及早采取措施,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估计今年中国经济保持7%到8%的增长水平,足以保证经济可以软着陆。中国实施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得经济增长放慢的初步影响,将于今年下半年逐步浮现。中国经济有望软着陆,。

  ●英国金融时报国际版:中国可以透过数次小幅度加息的方法来压抑投资,以及令信贷增长放缓。为了应付调升利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使得人民币汇率有上升的压力,建议让中国国内的一些机构,透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到海外市场投资。

  资料3:被国内外称为“软着陆”的1993年宏观调控措施

  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提出了严格控制货币发行、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灵活利用利率杠杆增加储蓄、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等16条措施。1993年的这次宏观调控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但又综合利用了调整利率、加强法制等手段,是行政、经济和法制的统一,比1988年的措施更为多样,更适合复杂的需求。这标志着我们的宏观调控正在走向成熟,走向现代化。

  二、掌握了适当的力度。紧,不是紧到底,不搞一刀切。对于那些效益好的有市场的企业,在紧缩银根的同时,该给予资金支持的还要支持,不像1988年那样一下子“冻结”。

  三、放也不是不分目标的撒手全放开,而是有选择的放。总之,宏观调控的用力点是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湖南嘉禾沈阳拆迁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2004年广博会官方网站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