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手突击纺织化纤业 人民银行宁波大巡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 10:3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杜艳 上海报道 相关专题:严控部分行业过度投资 相关新闻: 热,还是热! 这已经成为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最大威胁。站在平衡木上,舞者的指挥棒不时会指向新的角落。当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汽车五大行业的投资已经“热名远扬”的时候,一些“新角儿”开始缓步登场。 5月17日,宁波市的商业银行接到来自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关于对部分行业进行调查的通知》(下称《通知》)。该《通知》转发自上级行,其调查对象除了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老面孔外,还增加了两个新角色——化纤和纺织。 与此紧密呼应的是,之前的5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作为信贷风险的调控对象,纺织业亦赫然在列。 公开与未公开的调查 作为浙江纺织和化纤业的主要基地,宁波经过产业调整,已经形成宁波中汇纺织、宁海华联纺织等大中型纺织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区和市郊;而化纤类企业,比较大的如浙江震邦化纤、卓成化纤等,则主要集中于宁波下属的县级市——慈溪。 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人士称,《通知》是根据杭州中心支行的相关文件下发的,“前段时间,杭州中支做过一个相关的行业调查,我们根据辖区内的情况,对调查的行业做了微调”。 这些“微调”也在《通知》中得到反映:《通知》称,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将对辖区内的钢铁、水泥、化纤、纺织、房地产行业开展一次详尽的调查。 来自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说法表明,此次依据总行相关要求进行的调查,最早可追溯到今年2月底到3月初。“当时央行根据国务院的精神,要求对钢铁、水泥、纺织、房地产和汽车等五个行业作出调查。”这场长达数月的调查,在各地的执行中根据当地情况有了不同的侧重和选择。 虽然央行迄今尚未公开披露正在进行的这场调查,但是在它与发改委、银监会的联合发文中,其调控过热行业的态度已表露无疑。 三部委5月14日联合发布的通知指出,当前部分行业依然存在“低水平盲目扩张和信贷增长过快,产业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此背景下,监管层针对各行业及相关信贷风险的调查陆续展开。 除了央行与发改委的调查之外,有银行监管人士透露,继今年4月份,银监会派出5个检查组,分别赶赴江苏、河南等7个省份调查投资过热行业贷款情况外,5月,银监会监管二部再度出手,分数路人马进驻各抽样调查的商业银行总行,进行为期约一个月的风险控制例行调查。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并不满足于前4个月的宏观经济调控结果,更严格的控制措施将在下一阶段得到继续。 向左走?向右走? 商业银行的态度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宏观调控政策之下,不同的银行作出了不同的判断。有令行禁止,有观望等待,有摇摆不定,更有对宏观产业判断与微观项目鉴定的迷茫。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处人士说,早在2003年12月,该行总行就提出要加强对纺织行业的信贷控制。后来,宁波分行根据当地情况,将化纤行业亦列为信贷控制对象。 该分行的认为,“(化纤业)投放过大,现在的扩大规模基本上都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化纤扩建项目的投资一般都在2到3亿元,主要依靠银行资金,存在较大的信贷风险。 基于这一判断,自年初以来,该分行已经缩减了3000万元化纤贷款。 与该行的紧缩措施相类似的是,多数银行都对“化纤、纺织”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严格控制新项目授信、严格审批权限,已成为部分银行的选择。 “这个行业现在很敏感”这是多数银行的说法。 但相左的观点同样存在。一些银行认为,“这个行业还是属于银行支持的行业。” 来自另外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处负责人的判断是,宁波新上的纺织项目不多,经过前几年的旧设备淘汰,现在形成的几大企业运行平稳。“总体看来,宁波的纺织不是在快速发展而是在适当压缩,现在宁海棉纺等几家企业的技术含量都比较高。” 这位负责人说,与纺织业的平稳发展相比,近年来宁波发展较快的当属慈溪的化纤业,目前也有几个正在进行的新项目。但他认为,慈溪的化纤以前以短丝为主,现在已经转到融体直纺,在技术提高的基础上成本大大降低,“从信贷(角度)来看,是我们的优质客户”。 今年3月份,该行专门针对当地化纤行业做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化纤生产并不是很过剩、很危险,是应该扶持的产业。”该负责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一般的化纤项目投资是3到5个亿,一年的产值10多亿元,“只要有销路,而且成本能降下来,有价格优势,就是可以支持的”。目前,该行在宁波的化纤类受信企业有4家。 虽然调研结果显示出利好,但在宏观调控过热投资的预警之下,该行对化纤行业的乐观判断亦开始动摇。“我们的授信还是会比较慎重,一般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这位负责人说,“如果以后再上大项目,信贷会有影响。” 这种矛盾心理也反映在另一家银行身上,“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和渠道来对产业情况有个准确的判断,我们是搞微估的,当(国家的)宏观判断跟我们的微估有差异的时候,现在就有点摸不着方向了。” 在“摸不找方向”的情况下,更多银行的选择是:即使是判断为比较好的纺织和化纤项目,但受整个产业宏观调控引导,也只有谨慎地选择收缩贷款。 苏州一家大型纺织进出口企业的总经理说,从上周开始,纺织企业的进口设备已经受到限制,现在银行只能为它们提供短期原材料信用证,取消了长期贷款。 在他看来,由于当地企业主要靠自有积累资金投资,只有30%~40%是银行贷款,所以短期内对纺纱等企业影响不会太大,但会影响到纺织行业的项目发展速度。 研究人士争论“过热” 纺织、化纤是否过热,研究人士也是意见不一。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投资不断升温。2003年1~7月,整个纺织行业投资增幅比2002年同期约提高100%,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出75%,增幅在各工业行业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冶金业。 当时,国家信息中心的行业监测报告指出,各方资本正在向这个景气趋升且国际比较优势明显的行业集中。报告认为,纺织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一部分是市场需求刺激的结果,这与早期纺织工业出现的不顾客观需求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有着本质区别。但是,由于不少投资挤向获利高又快的领域,且以竞价作为开拓市场的惟一手段,因此行业中的部分领域确实存在重复建设、投资过热问题。 统计表明,2003年1~7月,整个纺织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速为132.7%,是2002年同期增速的1.5倍;同期更新改造投资增速为34.4%。 从2003年纺织业的投资和利润走势来看,投资总额由2003年2月份的25.16亿元猛增到7月份的289.46亿元,7月份同比增幅达到108%,但利润增幅却呈下降趋势,由2月份的同比增速90.10%下降为34.29%。 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指出,种种迹象表明,纺织行业的投资过于集中,风险正在逐渐积聚。以化纤行业为例,由于利益的驱动,前些年许多纺织企业大量上化纤项目和盲目扩张产能,导致目前行业效益下降,经营状况恶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化纤企业的困难正在不断加剧。 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一位专门从事纺织研究的证券分析师认为,虽然去年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很大,但相当部分属于技术改造,“也就是说,不是扩大规模,而是提高生产效率,把旧设备淘汰掉。表面上纺织过热,其实没有太大的泡沫”。 该人士说,以浙江为例,这里以化纤企业居多,上的多是PTA?精对苯二甲酸?项目考虑到PTA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国内2/3的销量来自进口,加大生产,其实是起到了替代进口的作用。 他还提醒说,由于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旦这个产业受到损害,失业问题将是最大的威胁。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叶永茂也不认同投资过热的判断: 叶永茂指出,投资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市场需求的拉动,2003年国内化纤产量为1181万吨,而同期的需求是1300万吨,依然存在一定的缺口;二是技术进步降低了进入门槛,可以完成高性能、高起点和低成本投资,“特别在聚酯方面,过去聚酯6万吨的生产项目需要投资9个亿,现在20万吨的产能只需要一亿多点就够了”;三是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其他国家都在逐步退出常规品种,而国内的民营企业正在迅速崛起”。 在叶看来,虽然确实存在同一分类设备在同一地区增速过快的情况,但近一两年来上的项目80%~90%都是好项目,与1996年的投资增长有着明显不同。“我们也同意有序进行,但不同意过热的说法。”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