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广州宝洁清洗三家股东实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3日 13:11 《财经时报》 | |||||||||
1988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宝洁在大口吞噬市场的同时,也一步步将三个原先不得不倚重的股东伙伴一一“清洗出局”,从而实现独享其在广州宝洁——内地日化市场的利益 本报见习记者 罗斌 5月13日,美国宝洁公司宣布,将以18亿美元从和记黄埔(013,HK)收购其在中国合
当《财经时报》就此事致电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时,王的第一反应是“花了多少钱”?“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收购价格”! 此消息经美通社发出,据称已经通过宝洁、和黄双方确认。王志乐对此做出态度谨慎的回应:“翻译中出错也有可能,还不能肯定这个消息就是事实。” 《财经时报》多方获得的消息是,2000~2001年间,宝洁仅以25亿元人民币,收购广州宝洁有限公司25%的中方股份;1997年,宝洁以50.7亿港元收购和黄10.75%股份,每股价格为收购中方股权的近5倍。 此次每股定价,已经比7年前高出近8倍。18亿美元的收购总价,已相当于在华最大外商投资企业——摩托罗拉公司历年投资总额285.6亿元人民币的一半。 “超友谊”关系 对于这次天价收购,一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因为“宝洁与和黄存在‘超友谊’关系”,即16年前,是和黄将宝洁带入了中国。 两家的“超友谊”要上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1986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确定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特别优惠;次年3月,宝洁派人来广州肥皂厂调研,意欲进入中国内地市场。面对充满诱惑却极其陌生的中国内地市场,宝洁需要物色一位强力的合作伙伴,引领自己。 宝洁物色到了李嘉诚。李在当时已被称为爱国企业家,在中国政商两界颇具人脉。与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生产商一起,发掘内地日化产品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被李认为是颇具价值的长线投资。 双方在很短时间内达成共识,以美国宝洁69.25%、香港和黄30.75%的股权比例,在香港注册纯粹的投资公司──P&G-Hutchison Ltd.宝洁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携手进军中国内地市场。 1988年,凭借洗发精业务和曾与美方合资办厂的经验,广州肥皂厂被宝洁和黄圈定。由于当时中国政府政策规定,进出口贸易需由中国内地外贸公司代理,且合资企业进驻指定的技术开发区可享受返税优惠,宝洁和黄又选择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建设进出口贸易总公司(以下称建总)为合作方。同年8月18日,日后影响巨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问世。 当年参与创建广州宝洁的一位核心人物对《财经时报》透露,广州宝洁成立之初的股权比例为——宝洁和黄65%、广州肥皂厂30%、建总5%;合资公司第一期投资为1000万美元,公司董事长由广州肥皂厂上级主管单位广州轻工局的局长陈光松出任。 “清洗股东” 进入内地市场两年后,广州宝洁的“海飞丝”品牌顺利取代广州肥皂厂的“洁花”,并出口到香港和东南亚。1990年,一场在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令美国宝洁公司总裁闻讯非常兴奋:“我们是美国第一家进入‘中国白宫’开会的公司。” 随后,宝洁和黄宣布,对广州宝洁增资900万美元,广州肥皂厂因无法凑足270万美元的增资款,持股由30%缩至20%。 1994年,为扩大市场份额,宝洁和黄进行了两次合资:与经营“浪奇”、“高富力”洗衣粉品牌的广州浪奇股份有限公司(000523)合资,以3000万美元组建广州浪奇宝洁有限公司;与北京日化二厂合资成立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公司,宝洁和黄控股65%,北京日化二厂以品牌、厂房参股35%。 中国这两家企业出身相同,当年都曾经是日用消费品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国产品牌,但合资后皆被“冷藏”。“熊猫”品牌在90年代初就享有盛名,但合资6年后,“熊猫”洗衣粉的产销量由合资时的6万吨萎缩至2000年上半年的4000吨左右。 广州浪奇洗衣粉的市场份额曾高居国内第二。合资之后,浪奇将自己洗衣粉品牌交给合资公司专属使用,最终也是原有品牌的市场渐渐萎缩。 在合资方的品牌对宝洁已无威胁之后,合资方也都相继出局。1999年,浪奇与广州浪奇宝洁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人民币4749万元购回韶关浪奇宝洁全部股权,利用该厂房继续生产洗衣粉;2001年初,宝洁和黄将广州浪奇宝洁60%的股权转让给香港高力公司,宣告宝洁和黄与浪奇彻底分手。2000年,北京日化二厂也从宝洁和黄手中收回了“熊猫”品牌,重新生产洗衣粉。 在此期间,广州宝洁发展迅猛,从1993年起,广州宝洁连续6年成为全国轻工行业的第一纳税大户。宝洁派驻广州宝洁的总负责人韩士德也因为业务发展迅速,被提升为亚太地区总裁。
终于出手 1997年,宝洁以50.7亿港元收购和黄所持宝洁和黄30.75%股权中的10.75%,开始了宝洁集中股权的第一步。 1999年,宝洁和黄态度非常坚决地提出,要一次性买断中方所有股份。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广州市政府一直实行“让市场、让股权、让利益”的“三让”优惠政策。但当时坊间传言,如果广州市政府不满足宝洁和黄提出的条件,广州宝洁将搬出广州迁往天津。 在广州市政府牵头组织下,宝洁和黄与广州肥皂厂、建总展开了收购股权的多轮谈判。2000年,宝洁和黄以2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广州肥皂厂所持有的广州宝洁20%股份,也以类似价格出让了4%的广州宝洁股份。同时,宝洁承诺建总所余1%股份如在一年内一次性出让,可按此次谈判的价格买入。2001年,建总将所余1%股份出售给宝洁和黄。 至此,广州宝洁成为完全外商独资公司,宝洁控股广州宝洁80%,和黄持股20%。 在“清洗”了中方股东之后,宝洁与李嘉诚的“超友谊”也开始出现裂痕。 2003年10月,和黄针对宝洁,提起了1.75亿元人民币的违约诉讼,双方争议的焦点是,宝洁是否有权以向双方合资公司的洗涤剂业务(包括汰渍和9个国内洗衣粉品牌)提供研发、营销和产品改良服务为名,收取技术支持费用。 此次诉讼最终以双方达成和解告终,但和黄将20%的股权出让给宝洁,显然已在这次纷争中埋下伏笔。 “宝洁会在所有细分 市场遇到挑战” 对于实现了独资经营的宝洁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资本逐渐高度集中的中国市场,对手也将越来越强悍 据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披露,2003年,和黄从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获得4.46亿港元的盈利。根据股权推算,广州宝洁2003年的盈利为22.3亿港元。这意味着,为完成此次收购,美方把广州宝洁至少未来6年的利润全部支付给和黄。 对于发生在2004年初夏的此次“天价”收购,宝洁的解释是“看好中国迅猛发展的日用化工品市场”,而且基于宝洁目前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增长,在将来进行收购,可能要付出更多。 中国日化行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日用化工品市场的容量在6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对《财经时报》说:“日化市场一些产品的渗透率已经很高,如洗发水达到98%左右,增长潜力不大。而且日化市场个人消费需求较特殊,满足个人的需求层次和产品平均利润率的增长,均带有长期稳定性,不容易出现爆发性增长。” “日化产品中,化妆品和家居护理品将增幅较快,但也不会超过20%。”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时报》说。 对于实现了独资经营的宝洁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资本逐渐高度集中的中国市场,对手也将越来越强悍。 “法国知名品牌欧莱雅2003年在中国的利润为15亿元人民币左右,增长率高达65%,而在洗衣粉市场,内地的纳爱斯仍是行业龙头。”该人士说,“事实上,宝洁会在所有细分市场上遇到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