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相信“不适宜居住城市”传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9日 08:41 新京报 | |||||||||
“联合国公布的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约20个城市中,16个在中国”。消息“石破天惊”,见诸媒体当天,网上反应强烈,网友纷纷表达对中国城市现状的忧虑,希望能够进一步公布那16个城市的名字,更有网民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不是位列其中进行猜测。也有不少媒体发表评论,表达和网民相似观点。令人遗憾的是,在所有的声音中,鲜见质疑之声。昨日,联合国有关人士通过本报否定这一传闻后,许多网民才“恍然大悟”。
英国EIU组织公布过“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的报告,在对全球130个城市的评估中,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城市平均困难指数最高,欧盟地区环境最为出色,北美地区仍然为适宜居住的地方。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并非“不适宜人类居住城市”的“重灾区”。其实,冷静下来想想,全球有数千座城市,要论“最不造宜居住”,怎么排中国也不可能占到80%。那么人们何以对此新闻深信不疑呢?大约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们缺乏怀疑精神,尤其是对来自“权威”的声音。这则消息出自为中国环保事业奋斗了多年的权威人士之口,又经过权威传媒的发布,自然而然地让人们放松了“警惕”。但是权威也有疏漏之处。在这里,我们宁愿相信这是口误或者记忆差错。但是,对谬误信息不加甄别,最终以讹传讹,这一点值得媒体和公众认真记取。 二是人们之所以对此信息深信不疑,还可能因为我们的城市的确存在着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从生态环境而言,不少城市大气和水污染相当严重,绿化率不高,数百个城市“垃圾围城”;从城市管理而言,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比如公厕、公交车等数量少而服务差)。更重要的,除了对环保和城市管理方面外,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引起人们的不满,比如城市拆迁中的不合理现象,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城市管理的透明化不足,流动人口在教育、就业、户籍等方面受到的歧视等等。 一个城市是不是适宜居住,不仅仅表现在环保方面,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占有相当比重,在EIU组织的对各国城市的评估中,其内容就包括房屋、教育、娱乐、医疗、气候及受恐怖主义威胁等内容。眼下,“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环保之外的内容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这条“负面消息”的认同,也是一件“好”事,从中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环境质量,也越来越想对自己的城市建设发表意见和建议。显然,如何利用好这种宝贵的民意,让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要考虑的大事。 其实,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外界的臧否与评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城市在每个市民的心里,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切身感受。 □本报评论员艾君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