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加息骚动——权威经济专家解读加息效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 19:22 南京《周末》

  对南京股民张耀东来说,五一长假并不意味着幸福,他是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度过的。自4月7日沪指见高1783点以来,截至4月30日已跌去200多点,牛市似乎就这么来去匆匆。“我希望节后在政策面上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5月4日,张忧心忡忡地向记者说着自己的心思。

  最近中央政府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为持续将近一年的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激情新势力性感新锐动
“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之争终于画上了休止符。“这些措施在宏观方面的效果目前还看不出来,但却首先在股市上有了反应。”5月10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分析师瞿永祥对记者说,“由于目前政策面环境仍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因此市场难以激起做多的热情,场内资金也继续有抛售的冲动。”当天,沪深两市继续下跌,两市共成交102亿左右,比上个交易日大幅萎缩。

  市场传言,央行将在节后加息。五一长假过后,张耀东预期的这一“明确的指向”并未如期到来。但记者在采访各方人士后了解到,认为央行加息只是时间问题的声音占了大多数。而5月的第一个工作周是各国央行决定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关键时期,美国、欧盟、英国都将在这一时间段确定近期货币政策走向。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是否选择加息的猜测格外令人关注。

  此岸蝴蝶拍打翅膀,通过多重叠加效应,会引发彼岸的海啸。但加息这一预期一旦成真,对老百姓又意味着什么?

  炒股、买房受影响最大

  “从资金面本身来看,存款利率提高,自然会吸引部分股民离场,把钱放到银行里。这就使市场的融资成本增长,从而带来投资机会成本的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易宪容语气肯定地对记者表示,央行加息对股市的影响将是直接的。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分析师瞿永祥则从市场操作层面分析说,现在部分券商利用国债回购来套取资金炒作股票,如果央行加息,国债市场的价格肯定要下跌,如此,对这部分券商的资金链必然会造成影响,他们控制的一些庄股跳水在所难免。瞿称,加息还会影响到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撇开宏观面上对所处行业的影响不谈,最基本的一个道理是,公司欠银行钱,现在要还的钱增加了,业绩自然会受影响。”

  瞿永祥所说的“宏观面上对所处行业的影响”是指包括加息在内的政府遏制“投资过热”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在最新的几个措施中,政府的决心表露无遗:中央银行两次公布了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决定;4月27日,国务院宣布调高钢铁、电解铝、水泥和房地产四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同时,一些银行开始暂停批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甚至暂停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我早说过房地产有泡沫,政府迟早是要把它们挤掉的。”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谢百三对加息持赞成态度,“这样可以压制房地产开发商向银行贷款,从而抑制房地产投资。开发商的投资成本增加以后,自然会向商品房上转嫁成本,从而造成房子的价格更高。加上个人房贷利率的上调,会使更多有购房意愿的人望而却步。等到没有人买得起的时候,最终房价就会降回合理的价位,泡沫也就被挤掉了。”

  但这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却让人无法接受。毕竟,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中许多小伙子找对象的必备“硬件”。“这没有办法,他们暂时可以先去租房子住,等到房价降下来后再买。”谢百三的回答很干脆。

  不过,中国有购房刚性需求的人口基数是如此之大,“再穷也要买房”几乎成了硬道理。在去年的福布斯论坛上,宋城集团老总黄巧灵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以此反驳房地产泡沫论。

  “房地产肯定会崩盘。”易宪容的回答却又不容置疑。他解释说,中国城市中的年轻人靠自己的钱来买房的实在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恐怕连首期都付不起,主要还是靠父母、亲戚以及银行的帮助”。而随着加息等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开发商的投资成本会不断增加,房价只会越来越高,而买得起房的人却只会越来越少。高高在上的房价没有了市场的支撑,最终自然会一头栽下来。

  易宪容把一般人买不起房的这段时期称为“阵痛期”。他说,“阵痛期”过后就会迎来房地产的崩盘。但这样的“阵痛期”,要让住在出租房里的小夫妻们捱多久呢?易宪容没有直接回答,他只告诉记者,日本大约是十多年,中国香港也有五六年。

  加息不可避免

  现在,尽管高高在上的房价令人望而生畏,但毕竟还没涨到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一定要在结婚时拥有自己的新房”是许多步入结婚年龄的年轻人的现实想法。岁月不等人,总不能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租的房子里结婚生子吧。难道,加息等宏观调控措施真是不可避免的?

  早前,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高至43%,市场物价继续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显然,房地产业的状况在当前的经济热潮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40%,而去年全年仅30%稍多。

  有需求就有资本来逐利。对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还直接导致钢材、铝、水泥等投资的增加。国家统计局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并由此造成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加剧和价格上涨压力加大等。而另有数据显示,2003年房地产业总投资首次突破10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有3125亿元资金直接来自银行贷款,同比增长45%。

  “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助长信贷规模过度扩张,拉动投资更快增长;势必加剧当前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使经济绷得更紧;势必拉动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上涨,加大通货膨胀压力。”4月27日,国务院通知明确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对经济局势调控的重要性。当天,国务院决定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比例:钢铁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实用房项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

  “其实去年以来,国家就已经采取过措施来限制一些行业的投资增速,但从一季度看,效果并不明显。而原因主要是中央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申银万国的一位研究员分析说。

  一家商业银行的人士则从货币政策运用上说出了当前的症结所在。“事实上,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运用已经形成一个怪圈。”该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政府为了控制信贷规模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商业银行大量卖出现券。国债和金融债的抛售又导致债券二级市场价格下跌,收益率提高,因此引发债券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和成本大幅提升。而由于存、贷款利率保持不变,导致国债、金融债的利率与贷款利率出现“倒挂”,即利用贷款资金购买国债、金融债可以进行套利操作,从而导致更多的银行资金流出。如此,信贷规模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可能继续增加。

  “采用加息的方法就可以解决国债、金融债的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倒挂’的现象。”这位人士说,“5月12日央行将公布4月份的货币供应量,这是对近期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最重要的检验指标,值得严密关注。如果到时效果还不理想,那么加息也就为期不远了。”

  加息不是老百姓的负面消息

  尽管加息不可避免,但包括谢百三在内的各方人士的认识一致:加息对老百姓不会有多大负面影响。谢百三告诉记者,通过加息来调控经济在中国早有先例。

  中国上一次的“经济过热”发生在1993—1995年。在那一次的“发热”中,中央采取了多种措施,除了向各地派出工作组等行政手段,还有市场手段,如将贷款利率从8%提高到了13%。最后,中国经济终得“退烧”。“所以说,加息是很正常的事情,市场没必要反应过敏,何况这对老百姓也不是什么坏事。”

  “包括加息在内的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并非针对老百姓,主要目的还是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压制当前经济过热的局面,最终受惠的还是老百姓。”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加息等调控措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大些,而对老百姓的影响有限。“比如炒股,其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不可预期的事情,赚不到钱和加息并没有多少关系,而是另外的原因。”说起加息直接的影响,钟脱口而出,“加息对不善于投资的老百姓实际上就是一件好事,可以解决存款的负利率问题。”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也持同样观点:“加息后对股市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加息可以抑制物价。”

  而认为加息对老百姓不会产生多大负面影响的观点更多却基于中国市场的现状。德意志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就称,中国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涨跌仅有20%传递到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

  易宪容也认为,要控制房地产业投资增长,光靠货币政策并不容易。一方面在于,尽管房地产是一种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但货币政策对该产业的影响,要通过多种间接方式才能传导上来。同时,即使货币政策机制真的传导到房地产上来,也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上的滞后性。“比如一个大的房地产项目,它会有一两年的周期,有些会有更长的周期。如果货币政策在该项目的后期才发布,可能就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易还认为,另一个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房地产业对GDP增长的比重非常高,而且周期短,见效快,这也成了地方政府追求业绩,发展经济的最好方式。上文中的那位银行人士也向记者透露:房地产开发商从商业银行负责贷款的人士处得到如何获得贷款的“秘籍”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加息对老百姓没有多大负面影响似成定局,问题是,央行此次如果再祭出加息的利剑,还能获得上一次使用时那样的效果吗?曹凤歧对记者说:“这个问题我不回答。”

  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近期“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高级研讨会”上的理论阐述,或许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对于任何一项货币政策措施,市场往往可以通过事前消化或者事后补偿的方式加以缓冲。比如,教科书中早就描述了微观博弈行为如何使得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变得效率低下。”

  事实上,央行加息不加息,所考虑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只有在这些利益关系之间寻找到一个均衡点,加息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记者 赵磊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宏观调控新闻 全部法定准备金率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