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7: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 10:02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 |||||||||
二○○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4年5月11日) 专栏7: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过热之后往往是大量不良资产形成和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投资和信贷过热不一定通过CPI表现出来,如80年代的日本。过热行业受巨大需求的拉动,其产品生产价格猛涨、企业利润大增,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财务指标好转,企业的借款能力随之增强,银行也据此大量发放贷款。然而一旦某个链条断裂或经济进入调整阶段,上述机制反向作用,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借款能力降低,银行收紧信贷,企业状况进一步恶化,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出现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过热、煤电油运供求全面紧张的状况。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的快速扩张,表面上看是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投资的总体过热。任何总体的过热,都不是所有行业和地区都过热,总是要从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率先表现出来。1992-1993年的过热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和部分地区,这次过热主要表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根据经济学中的“木桶定律”,木桶的实际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条板,那些高出最短木条的部分是无效部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所以高消耗行业的迅速扩张必然导致重要原材料供求紧张,导致经济在不协调的状态下增长,制约总体效益的提高。 对投资过热的治理必须采取总量政策,同时注意调控方式。改革开放至今已经20多个年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企业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宏观调控方式也已逐步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经济杠杆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要“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因此,对我国当前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解决。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起,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预调”和“微调”,及时采取了必要的调控措施:如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公开市场“对冲”力度;及时对房地产信贷进行风险提示,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6%上调为7%,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2003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8万亿元,下半年减少到不到1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77万亿元,货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受惯性和基数的影响,2004年一季度,货币信贷继续高位运行,人民银行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到2004年3季度,这些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会初步显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惯性和基数的影响下,2004年第二季度GDP、CPI和货币信贷都将会有较高增长,这是在预料之中的,并不能证明货币政策无效。初步预计,上述指标在三季度以后会有所回落,年初确定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基本上可以实现,即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在2.6万亿元左右。2004年2.6万亿的新增贷款水平虽然低于2003年,但也是历史第二高,比第三高年份高出7500亿元,不会造成硬着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