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 09:25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 |||||||||
二○○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4年5月11日) 专栏1: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各国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不尽相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几种基础货币的定义。我国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人民银行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的流动性设立的特别账户,通常账户余额很小,并且不活跃。 2002年1月起,人民银行对“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同时采用了“储备货币”口径,并对外公布。这里的“储备货币”理论上与基础货币是同一概念,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所发行的货币、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邮政储蓄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将全部的邮政储蓄存款纳入储备货币统计范围是与当时邮政储蓄无资产运用的能力和渠道、只相当于中央银行吸收居民和企业存款从而回笼货币的特定存款机构这一性质相符的。 2003年8月,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开始改革,邮政储蓄部门自主投资、委托理财的渠道开通,其负债方吸收的全部储蓄存款与资产方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转存款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储备货币中统计邮政部门的存款应用“邮政储蓄在中央银行的转存款”更为合适,2004年1月以后,我国储备货币的统计据此进行了调整。自此,基础货币统计数字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公布的储备货币统计数字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