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央行货币政策抑制投资乏力 财政部角色难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08日 10:08 《财经时报》

  中国未来两年若想避免“硬着陆”,需更加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商业/贸易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对待税收等财政政策,需要财政部发改委、税务部门等协调

  本报记者 定军

  愈演愈烈的“投资热”,在新近公布的宏观数据中得到体现。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竞价排名火爆大促销!

  北京的经济专家认为,鉴于经济结构性问题根深蒂固,未来央行货币政策尽管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但效果恐怕不会太明显;财政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难以有所作为,无法单纯依靠央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4月20日,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报告也说,“2004和2005年(中国)如要避免硬着陆,就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货币政策,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商业/贸易和汇率政策的协调”。

  有专家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形势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其结果可能导致央行过去一系列抑制投资过热的政策失效。

  华夏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部经理诸建芳接受《财经时报》采访说,目前的物价上涨,前一段主要因需求推动,现在已经有了成本推动的因素;最后能否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尚需观察。

  一般来说,物价上涨或者因需求(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推动,或者为成本(如资源成本价格上升)拉动所致。对需求推动的物价上涨,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农资狂涨之后

  2003年的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也指出,“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成本推动,二是需求拉动。对于成本推动型的CPI上涨,理论上不宜立即采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要看外部冲击能否自然消除”。

  有专家认为,由于食品价格占到整个消费价格指数的1/3权重,所以目前的农产品生产价格上升是由于农资成本上升造成的。此会推动整个物价快速上升。

  目前农产品价格上升过快,与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关系密切。如江苏省2003年2月起农资价格一直在升,8月后每月以陡增近1个百分点的幅度加速上行,到12月已同比上涨6.1%。

  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8%,涨幅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上涨4.0%,几乎是城市上涨2.1%的两倍;3月消费品价格同比涨3.4%,其中占到CPI权重1/3的食品价格上涨7.9%,而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0%。

  专家认为,由农产品价格推动的整个物价指数上涨已经明显地出现了成本推动迹象。此前,金融专家李扬也指出,目前价格既有成本推动又有需求推动,以前者为主。

  结构性价格上涨对宏观经济走势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江南证券金融研究所执笔完成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近15年间两次通胀,都经历了需求拉升到成本推动的过程,即投资的快速增长是推动物价急剧上升的最主要因素。两次通货膨胀都是在通货紧缩之时,长期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投资规模膨胀与速度加快的结果,初期形态非常相似。

  下游产品会涨价

  上中游产品价格的涨势会否转移到下游产品,专家看法不一。

  江南证券金融研究所认为,近15年间两次通胀,农业减产、农产品涨价是初期的共同特征。需求的增长消化了通缩时期的库存,之后转化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胀;成本不断上升对通胀的延续起了最重要的支撑作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步上升,与通胀率的变动基本一致。

  统计表明,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同时一些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较快。比如2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涨幅比1月升高0.7个百分点,其涨幅相当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2.3倍。2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4.6%,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5%。

  显然,目前中国的价格上涨情况是,上游产品价格涨幅大大高于下游产品价格涨幅,具体表现是生产价格中初级和中间产品价格涨幅高于最终产品、购进价格涨幅高于出厂价格、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于消费资料价格。如果价格传导顺畅,一段时间后生产价格的高增长会最终传导到消费价格上,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反之,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和萧条。

  一位比较权威的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按照现在央行的货币投放和信贷速度,上游产品价格传导到下游产品价格的情况问题不大,二季度物价指数肯定会上涨5%或以上。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专家张立群认为,仍然需要观望,因为零售产品价格是下降的。物价上涨由投资需求带动,上游产品价格成本并没有转到下游终端产品。

  货币政策失效?

  央行接下来的货币政策,可能难以平抑目前的物价上涨态势。

  诸建芳向记者表示,从宏观调控手段看,目前财政政策的作用不大,而且复杂,不如货币政策作用明显。另有专家认为,物价上涨如果属于成本推动,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是低效或无效的。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张亚雄撰文说,对于成本推动型的CPI上涨,不宜立即紧缩货币。2003年以来,央行已经动用了除利率调整的几乎所有政策工具,其结果是基础货币和信贷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然而,如果CPI持续走高,经济运行的风险将超越金融领域的范畴。按照保持物价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上调利率将成为必须采取的政策措施。

  但诸建芳认为,即使调整利率,作用也不大。前不久,由央行等主办的一个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高级研讨会上,也有专家说,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不是总量问题,对于非总量问题,央行的任何货币政策都是难有作为的。

  李扬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高级研讨会说,目前央行在规模、期限和品种上缺乏足够的工具来实施公开市场操作。从2002年开始,中国尝试使用央行票据,迄今规模越来越大。作为数量调节的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对冲了大量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但因利率(价格)调节工具的有限性,央行在与市场对话时似乎处于弱势地位,央行票据也增加了央行的财务负担。

  财政政策到哪去了?

  目前需要改变过分依靠货币政策遏制地方投资过热的办法,转而综合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凤芹指出,货币政策作为调整总量性政策,对目前的经济结构性问题效果并不明显,财政政策作为短期性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也不太可能。但可以肯定,目前一些财政政策选择实施的时机可能并不好。比如东北地区增值税向消费税转型试点,事实上促进了地方投资过热,抑制了消费。财政政策作为长期性政策,比如税收政策,应该在类似高科技方面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不一定能抑制地方投资过热。

  也有专家认为,财政政策已经发挥了作用,但力度远远不够。财政政策作为经济的内在自动稳定器,主要有税收、失业保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公共工程等方面。中国2003年以来政府投资有所减弱,但在出现通货膨胀或经济过热时,财政政策在“踩刹车”方面几乎无所作为。

  但世界银行的报告说,“大的挑战是要保证利用综合的宏观经济手段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因为财政和行政手段比较生硬。在这方面,最好是更灵活地利用其他手段(比如,进一步放开银行贷款利率)”。

  也有专家认为,像税收政策等财政政策,财政部需要与发改委、税务部门等协调,即使新政策定了,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行。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货币政策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