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GDP增长与宏观调控 > 正文
 
防范投资增长过快 贷款规模控制大有重来之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08日 09:22 《财经时报》

  林洛

  “五.一”长假之前的中国货币政策,充满了传言和悬念,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如果央行真的不惜以“走回头路”的代价重拳出击控制贷款规模,只能理解为是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既反映了宏观经济的极度异常,也反映了政府不遗余力的紧缩意图。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竞价排名火爆大促销!

  4月27日,央行暂停了每周二例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声称,此举是为配合已经实施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这一举措,反映了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即央行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十分关注,谨防商业银行流动性出现问题。

  但随后,市场开始流传金融机构“五.一”前停止放贷的消息。于是,媒体、市场、央行和银监会之间便开始了肯定与否认的游戏。官方的否认态度,反而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可能推出新的紧缩措施的猜测和疑惑。

  市场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此前世界瞩目的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公开直言不讳地表示,希望各方不要与央行博弈。她特别强调说:“中央银行现在的调控手段比较温和,应该看到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提出的善意措施,大家应该控制一下自己,这样经济才能平稳发展。如果激化矛盾,最后形成了中央政府不愿意看到的‘硬措施’的出台,对大家都不好。”

  吴晓灵的讲话不仅充分表达了央行“必须抑制投资过热”的决心,更反映了背后隐藏的经济运行、市场与央行调控之间激战的程度。

  事实上,进入2004年之后,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数次惨重流标,早已证明了央行宏观调控的这个日常操作工具,已经无法左右经济的“沸腾”状态。

  于是,央行不得不连续动用刚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配合,银监会几乎同时下发通知,对七省市钢铁等行业的贷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从资金来源上给予遏制。

  就在投资过热如脱缰野马近乎失控之时,对其关注层次也已从央行上升到国务院。4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中国经济有些问题还在发展,集中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建筑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相当严重。

  央行、银监会和国务院的关注和抑制措施,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投资增长速度仍是高居不下,规模持续膨胀。2004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0%。

  投资的扩张带动了贷款和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1、2、3月末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均高于央行今年年初确定的同比增长17%的目标。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

  面对如此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在诸多政策频繁使用而投资依然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怎么办?央行怎么办?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会议认为,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导致信贷投放增幅过大,造成煤电油运供应趋紧。

  4月28日,温家宝总理接受路透社总编林尼班克采访时,再次承认前述矛盾和问题。而对于政府将采取何种措施,他认为首要的就是控制货币发行量和贷款规模。并表示,宏观调控既要坚决果断,又要适时适度,区别对待。

  温总理的这一讲话,可以理解为是信号,是导向,且意味深长。这既证实了市场中的一些猜测,同时也提出了另外一些问题。

  自1998年起,中国就宣布停止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管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此后尽管每年还做计划,但都是指导性的,基本以商业银行自身的计划为依据。

  新一届政府和央行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向间接调控的机制转换,推进利率市场化。就在刚刚不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讨会上,周小川行长还指出,实践表明,价格型工具的作用要比数量型工具的作用好得多。

  还应看到,控制贷款规模固然会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投资过热的棘手问题,但对货币政策的制度性建设也有负面影响。不过,作为非常时期的临时措施,相信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货币政策走向市场化的进程。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贷款规模控制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