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预期有所加强 银行发放贷款会否“急刹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9日 09:1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记者 卫容之 发自上海 “原本所有手续都已办妥,200万元的银行贷款4月27日应该划到账上。后来突然接到通知,说不能放了。我们现在特别被动,不少银行都不愿意放款。”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心急如焚地向记者描述。
紧急刹车? 从4月26日开始,不少商业银行贷审处开始了静悄悄的变化。 4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召开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有关领导在会上要求各商业银行务必在近期对贷款规模要严格控制。 据悉,26日召开的央行上海分行会议上,有关领导强调,对目前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现象的几大类行业,银行在放贷时必须予以严限,这些过热行业包括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据悉,此项精神已传达至各商业银行,各银行将根据自身情况制定4月26日至5月1日期间的具体方案。 而4月28日前后,多家商业银行的上海分行先后召开内部专门会议。记者了解到,上述银行从即日起至5月1日,对企业资产业务实行“规模管理”的措施,包括贷款、存兑汇票、信用证和担保等多项银行主要金融服务。此外,这些银行还就央行传达的精神予以分级传达和落实。据悉,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和贷款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已成为商业银行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海南博鳌答国际金融报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不要因为央行现在出手还比较温和,就想趁这个机会赶快‘干一把’(加紧投资),导致经济出现大的波动,造成今后的政策更加严厉”,“希望大家共同配合中央政府和央行做好宏观调控,同舟共济,这样会更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一调控措施(提高准备金率)是善意的、温和的,希望各有关部门自觉控制,以免矛盾激化,导致央行采取大家不愿看到的更强硬措施。” 据银行业内部人士分析,吴晓灵25日的讲话已充分表明央行“必须抑制投资过热”的决心,4月26日至5月1日将是对商业银行控制放贷规模的一个“缓冲期”,待五一长假过后,央行不排除可能以政策文件等形式,对贷款规模控制的相关政策作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和部署。 调控原因何在? 银行系统正在进行调控的原因何在呢?有关人士梳理了近期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 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研究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在充分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导致信贷投放增幅过大,造成煤电油运供应趋紧。这些虽然都是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但是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有效、妥善地加以解决。 与之相应,近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钢铁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 同时,从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同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也开始实施,38家存款类金融机构开始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努力通过各种微调措施的相互配合以实现经济运行的“软着陆”。而本次涉及大量金融机构控制放贷等行为,若置于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个中用意不言自明。 升息预期有所加强 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关于升息的预期也有所加强,而银行系统的这次调整,更是给人一种箭在弦上的感觉。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上说:“不要和央行博弈,大家同舟共济。” 这种明确的警告背后,确实存在着许多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背道而驰的现象:首先是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思路上还没有完全摆脱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地区之间相互攀比,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今年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64.9%,增幅同比提高24.7个百分点。 二是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今年前两个月,在制造业30个行业中,有16个行业投资增幅超过1倍,其中钢铁工业投资增长172.6%,建材行业增长137.4%。 三是有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脱离实际,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宽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投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述牵涉不少地区地方政府以及投资企业的行为,用吴晓灵的话说,应算是在“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也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中央平稳进行宏观调控的大基调不会出现大变动。 因此,有关专家接受采访时,对下一步政策走向也有了倾向性预期:首先,不能排除中央进一步加强调控力度的可能,尤其是对于某些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其次,调控将向中、微观深入;此外,升息与否需要结合其他国家、地区的利率水平结合考虑,短期来看,贷款利率的调整可能会以一定范围内的浮息制度予以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