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我国经济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8日 09:45 人民网-市场报

  王小广

  一季度9.7%的GDP增速,再次引发了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是否过热的担忧。尽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使用了“当前总体经济情况是好的”这一概括语,但以一季度43%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对经济增长的“降温”期待,这一增速无疑备受瞩目,特别是其中显现的投资和贷款增长过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资源消耗量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竞价排名火爆大促销!
过大等问题,更应引起调控部门的警惕。

  四大因素拉升投资继续较快增长

  在一季度经济增长中,投资继续唱主角,前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43%,而且是在连续出台降温措施的情况下。分析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的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去年以来高增长的惯性作用和预期政策调整的助推作用。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种趋势一旦形成,会保持较长时间的惯性状态,今年一季度的投资增长,很大程度上便来自去年高投资的惯性;与此同时,一段时间以来较明显的政策调整预期,也对即将开工的项目起了明显的助推作用,这在房地产业上最为明显。1-2月份累计,施工项目多达39968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8%,增加项目之多为近年所少见。

  二是季节和气候因素影响。今年冬天是明显的暖冬,而且最冷的几天全在春节放假的那几天,相反,上一年冬天则偏冷,再加上有闰年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今冬投资施工期加长,从而导致投资增长比上年同期明显加快。

  三是生产资料的价格大幅上升,使投资名义增长率加快。

  四是存在一些合理的快速增长因素。比如电力投资的加速增长等。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电力需求,我国电力行业大量的投资建设将主要在今年及明年铺开。今年1-2月份累计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60.7%,增幅比去年高出了一倍以上,对工业投资和全部投资的贡献率明显上升。前2个月,电力投资对工业投资的贡献率大约在20%左右,对工业投资的拉动在16%左右,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大约为9.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个多百分点。不过,今年或明年电力行业投资的高增长是合理的,既是对前期电力投资不足的“补课”,也是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引起的电力消费快速增长的一种必然结果。

  物价继续上涨但不会导致通胀

  尽管不少原材料、燃料的购进价格已上涨了8.3%,但由于“时滞”及价格传导方面的原因,工业品目前的出厂价格仅上涨了3.7%,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是暂时的,下一步将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而一季度2.8%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也加剧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心。而在笔者看来,尽管消费价格短时间内有进一步上升的压力,但引发新一轮通胀的可能性较小,分析原因有三:

  一是目前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将制约价格全面上涨,从而抑制通货膨胀。我国工业产品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变,有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600种主要商品中,有77%供大于求,其余23%供求平衡。这种格局下,极少数供不应求的产品涨价基本上成为了一种孤立现象,并使生产资料、粮食价格上涨难以向下游产品传导与扩散,从而抑制最终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2月份的价格实际上呈现出的是一幅“冷热并存”的图景:一方面粮食价格上涨17.5%,另一方面鲜菜价格则下降10.4%;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15.2%,另一方面工业消费品价格仍处于整体负增长状态。

  二是核心通胀率没有出现持续快速上涨的趋势。剔除粮食、原油价格后计算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前几年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如2003年,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占1/3左右权重的食品价格略有上升,占20%左右的服务价格相对稳定,占50%左右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则持续下跌。核心通胀率现在不过刚刚开始由负转正,还没有出现持续快速上涨的趋势,因此,当前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迹象并不十分明显。

  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均在告别高通货膨胀时代,进入到一个低通胀或面临通货紧缩压力的新时代。这将通过贸易的自由化对国内产品价格的上涨形成抑制。

  因此,目前高通胀风险并不大,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不会因物价问题而出现“急调整”。

  对局部行业应加强宏观调控

  尽管总体上看物价上升平稳,不易产生高通胀问题,但局部行业的投资和产出的持续过快增长,以及原材料价格上升过快,均为今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埋下了隐患,需要加强对局部行业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其中,对局部过热行业继续盲目扩张更应高度重视,因为它们的“规模化低水平产能过度扩张”潜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所谓“规模化低水平产能扩张”是指现在新上的钢铁或建材等项目,规模都比较大,100万吨或几百万吨的钢材生产项目很短时间内就能建成,但技术档次却不高,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危害一点也不低于以前,甚至其对今后市场的冲击和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调整起来更难。

  首先,产能的过度扩张将会引起今后几年这些产品严重的生产过剩,并可能诱发新的通货紧缩现象出现。2003年钢材产量高达2.36亿吨,超过了日本和美国之和,在2002年增长18.9%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1.5%,今年1-2月份又猛增了31.7%,这种增长带有相当强的数量增长特征,即技术水平不高但单位和总体规模都很大。如此扩张速度必然会造成今后几年的产能严重过剩,产生新的更为严重的结构矛盾,不仅将伤害钢铁业的发展,而且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即今天这些行业的投资、消费增长过快、价格大幅攀升可能隐含着今后几年的大幅回落。

  其次,目前钢铁、建材等投资和产能的过度扩张在相当程度是建立在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呈现明显“虚涨”的基础上,容易引发连锁的金融风险。一方面是房地产将出现明显降温,京粤沪浙四大增长龙头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将从持续6年的20-30%的高增长状态进入适度增长状态,增幅将降至10%-15%左右,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社会对钢铁、建材的消费需求增长将放慢,一些钢铁建材企业将为目前的盲目投资付沉重代价;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去年以来过热行业的高投资都是建立在高贷款基础上,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的70%左右依赖于银行,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的新增资产中,也有2/3以上依赖于负债增加。这意味着这些行业投资和产出增长如果大起大落,银行将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这些风险一旦形成,将会使前几年银行系统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比重的努力化为“泡影”,而且更严重的是将再次延缓银行体制改革的进程。

  三是“规模化低水平产能过度扩张”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资源、能源浪费以及出现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去年以来我国22个省份“拉闸限电”、闹“电荒”,除了经济进入新一轮高增长周期的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平不高的高耗能产业的过度扩张,这对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形成巨大的压力。如果任其发展,中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相当严重的资源和能源危机,不仅会造成短期经济的大波动,而且也会损害长期的增长潜力。

  投资和物价增幅左右全年经济走势

  从全年经济增长的走势看,决定经济是否向过热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增速和物价上涨幅度,这两大因素不仅将左右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左右宏观经济政策,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主要取决于这两大因素发展趋势。

  从投资来看,尽管一季度的投资增幅高达43%,但未来三个季度投资增长回落可期。因为,一季度投资过快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短期因素作用的结果,预计二季度投资增长将会明显放慢,局部行业的过热问题有可能得到一定的抑制,宏观经济可能出现温和降温的趋势。

  今年一季度出现的房地产投资增长情况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1-2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3.6%,尽管这比上年同期加快6.6个百分点,但却比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慢近10个百分点。自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前两个月,房地产投资增幅出现了持续多月低于全部投资增幅的情况,如2003年10月和12月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20.5%、18.6%,分别比同期全部投资增幅低2.1个和4.7个百分点,今年1-2月份房地产投资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8个百分点,在5个月中,有四个月房地产投资增幅低于全部投资增幅,这还是近几年来出现的第一次,表明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将进入增长调整期。

  从物价走势来看,预计全年物价水平将增长3%左右,生产资料价格在年中将出现温和回调,零售价格指数实现1%左右的正增长,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大,不会出现宏观经济政策的“急调整”倾向。

  综合投资和消费物价的走势,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增长率接近9%,上半年GDP增长可能超过9%,下半年受出口、投资增长回落的影响可能增长8.5%左右。局部领域投资过度膨胀及投资效率低下,是当前宏观经济发展中“核心问题”,它的风险并不一定转化为高通货膨胀,而是通过加剧结构矛盾、使经济高增长难以持续来表现。因此,必须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加强对房地产、钢铁等已经明显过热行业的宏观调控。不仅要避免经济再次出现大起大落、降低金融风险,而且要避免通货紧缩现象再次出现,这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