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煞“造林风” 天门农民砍树退林还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8日 07:16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从玉华 通讯员 魏明 因为税费沉重,湖北省天门市农民刘钢10多年没种田了,一直在外打工。今年,税减了,粮价涨了,他要回了16亩责任田,但田里疯长的杨树让他头疼——— 想砍树,心疼700元的“树苗费”,害怕镇村干部拿《森林法》抓他;不砍树,良田
在天门,有刘钢这种遭遇的农民难以计数。去年一年,我国江汉平原著名粮棉之乡天门市,在十多万亩良田里种上了杨树。 天门市“造林风”源于去年年初,市政府招商引资,与上海新高潮公司签订《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合作造林加工合同》。 合同规定:天门市确保在2003年1月31日前提供平原农田土地10万亩(每块地不得低于500亩),并在2003年3月15日前全部种上杨树;10万亩造林期限为21年,其间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如果完成10万亩造林任务,新高潮公司将于2005年在天门市投资1亿元建立木材加工企业。 合同签订后的第4天,天门市召开“服务新高潮,造林10万亩”的造林动员大会,各乡镇书记、镇长亲任造林指挥长———干驿镇召开了近年少有的千人动员大会;彭市镇打出“植树一亩田,七年三千元”的大横幅;佛子山镇在电视台连播了4天的宣传片。“留下口粮田,造林赚大钱”成为当时叫得最响的口号。 据统计,截至2003年3月15日,全市共完成良田种树11.66万亩,涉及24个乡镇、287个村、1万多农户。 挥泪砍油菜种杨树才几个月,农民就发现:沃土种杨树,就像“老鼠进谷仓”———套种的花生只长叶不结果,杨树一个劲地疯长。 随着最近粮价上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开始高涨,在大兴“造林风”后开始“砍树风”。个别胆大的农民给杨树打“除草剂”、折树、锄根来毁树。 随之而来的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惩罚”。农民刘纯美承包了20亩“商品田”,打“除草剂”时将一些树苗毁坏,不仅被罚款800元,还被公安部门拘留两天。 麻洋镇合力村的老支书78岁的许道明说,村1组现有人口334人,仅有耕地235亩,去年春,村里不顾“人多地少,大部分农民仍要买米吃”的现状,强行将其中150亩“商品田”种上杨树,农民多次到镇、市、省上访,要求“退林还粮”、“分田到户”。在市林业局上访时,他们看到村、镇与造林公司的合同上,竟将这150亩的“命脉田”写作“荒田”。 直到今年2月底,镇里才将150亩良田归还农户,但要求农民不得损坏树苗。农民们左右为难,砍树吧,镇里要罚款、抓人;不砍吧,两年后树长大了根本种不成庄稼。 达洲村村委会副主任刘殿权说:村干部也不愿在农田种树,但镇里压下来,完不成任务要挨批。中央支农政策虽好,但下面走了样,农田种树劳民伤财。 天门市干驿镇苏畈村有248亩基本良田,2001年,村干部不召开村民会议,以50元/亩承包给个体老板种杨树,一口气卖断15年。多次上访要求“退林还粮”未果的情况下,今年2月20日,百余农民一气之下砍树100多亩……谁知这闯了大祸,警方以“破坏森林”为由拘留两位带头的党员,被有关方面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天门市最大的“毁林案”。 相比苏畈村,蒋场镇农民则要幸运一些。 据悉,蒋场镇曾是全市“种树先进典型”。该镇黑流村1100人,仅有耕地900多亩。去年1月,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种树任务,镇、村干部让农民拿出500亩良田种了杨树。9月,愤怒的农民将500亩杨树全部砍掉。农民的“砍树”行为后来得到了镇里的默许。现在,黑流村500亩良田全部种上了棉花。 记者在蒋场镇采访,偶尔可以看到正在砍树的农民。他们说,在黑流村的带动下,全镇13个村去年用良田种树8000多亩,现在都砍得差不多了。镇里也由开始时的“种树先进典型”变成了“落后镇”,听说还挨了市里的批评。 植树一亩田,7年真的能有3000元?一些专家对“留下口粮田,种树赚大钱”的诱人口号表示质疑。 去年11月,湖北省土肥站赴天门、潜江、仙桃调研发现:政府提供给农民种植杨树的市场信息过于乐观,没有考虑“树多价减”的问题。政府提供给农民的信息是,每亩地种杨树100株,7年后,每株售价150元,每亩年均毛收入2143元,比“棉花———油菜”轮种每亩多收700元。但据湖北省林科院测算,该省杨树人工造林目前年均净收益只有每亩80元至90元。况且,7年后的杨树市场行情还是一个未知数。 有关专家介绍,农田种植杨树后,除前两三年能套种农作物外,后四五年不能种农作物,土壤明显板结,肥力下降,导致土地贫瘠。杨树砍伐后,遗留下大量的树蔸、树根,要花费大量人力或机械挖掘,预计3年才能恢复原有肥力状况。 土肥站向政府建议:要防止因误导出现种植杨树过热,“树贱伤农”现象发生;政府部门不要代替收购企业与农民签订承包收购协议,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圈地种树。 数据显示:湖北省去年粮食生产下降到了临界点,人均只有330公斤,只相当于1970年的水平,这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基本农田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贺雪峰教授认为,借“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搞“良田种树”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些干部错误的“政绩观”,它逾越了保护基本农田的“红线”,也违背了国务院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必须彻底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