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7日 19:30 中国经济周刊 | |||||||||
《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 中国银行行长肖钢4月16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金融协会2004年春季成员大会”上透露,从今年下半年起,行长、处长、科长、主任等行政官衔将不再出现在中国银行的人事制度序列中,代替这些官职的将是总裁、经理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理人头衔。这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在从“官本位体制的半政府部门”向企业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国际金融协会董事总经理达拉拉对此表示,“政府色彩过于浓厚是造成中国商业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从官员身份转变成职业的银行家,不仅有利于银行本身,对降低中国的金融风险也有好处。很明显,这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碰巧的是,原中国银行开平支行行长余振东因巨额贪污潜逃日前终被引渡回国伏法。而此前原中国银行行长王雪冰、原中银香港总裁刘金宝、原中行上海分行行长周路、原中行温州分行行长叶征等诸多“高官”陆续落马的事件,早已让人瞠目结舌。尽管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不能排除与银行的过分机关化和人事机制存在弊端关系密切。正如肖钢所言,“将领导岗位和行政职衔脱钩,就是要破除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界的‘官本位’思想,使中国银行真正成为拥有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商业银行。” 据了解,目前中行拥有“正局级干部”近百人,“副局级干部”500多人,“正处级干部”则超过千人。如果加上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其数量就更为惊人。银行客观上成为中国庞大的“官僚机构”。 伴随着行政官职的取消,银行领导级别也不再是终身制。竞聘上岗的实行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形成“职位能上能下,岗位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企业人才体制和市场激励机制。人事制度改革之后,银行员工都要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员工转为股份制公司的员工。这就彻底打破了银行业的“铁饭碗”。 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就说过,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2003年,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曾公开表示,要加快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建立起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银行和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显然,人事制度的企业化转型无疑是重要的内容和步骤之一。 金融之所以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因为金融决定着货币和资本的流动性,从而决定了经济的运动性。搞活金融,就搞活整个经济。但有意思的是,我国的金融业改革尤其是银行业改革相对其他国有企业尤其是保险、证券业而言,最为滞后。而银行的用人机制僵滞可谓是最突出的问题。改变并搞活银行机构的人事制度,其关键性应该说是正如抓住了金融之于经济的关键点。活此一棋,全盘皆活。 尽管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中行作为首批两家股份制改造的国有商业银行试点而作出的系列改革举措,但从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完全开放只剩两年的背景看,银行的企业化、市场化和真正商业化则是势在必行。年前就有舆论认为,2004年是“金融年”,而今年金融工作的一条主线即是金融改革,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这同时预示着,中国的金融改革已开始进入“深水区”的全面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