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印度GDP增速达两位数,我并不吃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7日 08:21 中国经济时报

  ——访中国前驻印度大使裴远颖

  -本报记者 孙超

  中国经济时报:您可以描述一下您脑子中的印度吗?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竞价排名火爆大促销!

  裴远颖:我作为驻印度大使,从1994年12月上任到1998年4月离任,一共3年零3个月的时间。

  我刚接到通知要去印度工作的时候,觉得很兴奋。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灿烂的文化和奇特的国情,一直吸引着我。同时也觉得这个任务很有挑战性,因为由于种种原因,中印两国之间,还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

  初到那里的第一印象是,现实的印度和我脑海里所勾画的印度有明显的差距。到印度之前,我看了很多关于印度的书籍,而且同很多曾经在印度工作的朋友进行了交流。尽管对这个国家落后方面,比如说环境的“脏、乱、差”有一定思想准备,但是实际情况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即使在首都新德里的近郊,贫民窟也是一大片一大片的。

  后来?我慢慢发觉,在这些不加掩饰的落后现象的后面,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是颇有成就的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沉稳的国民心态,是印度独特的优势。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虽然没有中国快,但是相对比较均匀,并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印度已经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经济时报:宗教在印度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否也是印度社会一大特点?

  裴远颖:世界上几大主要宗教在印度都有,以信印度教的人数最多(占人口的82%左右)。印度教(其前身是婆罗门教)的轮回学说在印度人中的影响很深,认为人生的现世是前生决定的,而现世决定着来生。这种宿命论的思想使普通印度人有一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心态。印度的街道虽然很拥挤,但是很少看到打架甚至是争执的现象。很多印度人吃素,不杀生,神牛满街跑,和宗教都有关系。当然,由于印度宗教状况复杂,宗教冲突也时有发生,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

  印度有名的种姓制度也是起源于印度教教义。这是在社会分工和种族差别基础上建立的等级制度。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和武士;第三等级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第四等级是农民。而处于社会最低层的是等级之外的贱民(又称不可接触者)。按照这种制度,等级是不可逾越的,世代相传,永不改变,而且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位而坐、同席而食。尽管印度独立后的宪法中明文规定废除种姓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实际上仍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起作用。比如,我们使馆雇佣当地人做园丁和清洁工。这些人来自不同种姓,按照传统的分工工作,绝对不干种姓之外的事。浇花的比打扫卫生的种姓要高。有一个管打扫的印度人有事不能出勤,我们使馆办公室人员就和一个园丁说希望他能代替帮忙打扫一下,但是他拒绝了,他表示,宁愿被解雇也不愿去打扫,因为这和他的种姓不符。这个事例说明等级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也不能说现在的情况一点也没有改变,比如说印度的前总统纳拉亚南,也出身贱民阶层,通过个人奋斗,最后成为了印度总统。

  印度经济已经具备了较快增长的条件

  中国经济时报:印度上个财年最后一个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0.4%?这不仅是印度记录中最高的增长率?而且也高于中国过去8年来任何一个季度的增长率。这令很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震惊。

  裴远颖:对于10.4%的增速,我并不感到吃惊。因为从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年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6%到7%左右。这个增长率在世界上不算低。最近几年,印度发展明显加快,改革的效应进一步显现。印度的经济每年增长率提高到了7%到8%。当然,10.4%只是一个季度的统计数字,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也很难说能长期保持下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后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印度经济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这是由印度国际环境、印度的自身条件和印度政府的改革政策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印度经济已经具备了较快增长的条件。

  中国经济时报: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裴远颖:印度经济增长对印度是好事,对中国来讲也是件好事。印度经济增长了,两国经济合作基础也扩大了,两国就有更多的条件发展经济交流,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也是有利的。

  当然,压力也是有的。主要体现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有中印产品有所重叠,特别是在纺织品、化工品方面。也就是说,在投资来源、产品市场方面会存在竞争。印度总理瓦杰帕依曾说过,中印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但是应该是一种健康的竞争关系。健康的竞争关系能够促进合作。就像赛场上的选手竞技,有利于双方提高自己的成绩。

  中国经济时报:是什么促成了10.4%的增长,换句话说,印度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裴远颖:我认为印度经济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市场经济的经验丰富。印度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长,印度在独立之后,虽引进了计划经济的一些做法,但是私营经济占的比例很大。

  印度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比较完备,因为它直接继承了英国经济立法方面的内容。印度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本土大企业多。金融系统运行比较健康,银行坏账率低(约10%)。服务业比较发达,占国民经济的49%。

  科技人才多,而且素质高。90年代中期的时候就有个统计,印度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生的数量占世界第二。直到今天,其科技人才队伍水平仍然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印度许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是外国承认的,由于这些人的业务水平和英语水平都是比较高,所以在国外很抢手,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企业雇佣了不少印度人。与此相对照,英语不过关是中国高素质人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裴远颖:首先,我们1978年就开始了改革开放,而印度的经济改革是在1991才启动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很好,很多到过中国的印度人都赞扬这点。中国投资环境也比较好。

  其次,我们的文盲率比印度低很多,目前印度官方统计它的文盲率在35%,但有人估计实际上的文盲率达总人口的一半。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大制约因素。印度国内人们的文化水平有天壤之别,在社会生活每个角落都很明显。印度的选举也很有意思。因为在印度农村有很多文盲,连选票都不认识,所以每个党派都用一个图案来表示,有的是一只象,有的是一朵莲花,有的是一辆自行车,有的是一个农具。人们看到图案,就知道是哪个党派,以“看图识字”的办法来进行选举。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经过25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特别是制造业比较发达,这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印度长项的借鉴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您刚才提到了,英语不过关是中国高素质人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上大学的时候就知道印度人英语水平比较高,在美国的中国朋友也总是提到印度人的英语很棒,相比之下,我们给世界的印象不如印度。这是怎么回事?

  裴远颖:印度人的英语水平高,原因是:一、英国殖民政府在200多年中,大力普及英语。二、印度的教育制度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双语教学。三、印度没有类似于中国的标准普通话或者说是统一的语言。印地语算是讲得人数较多的,但是也就是在北部普及,到了南方就行不通了。所以惟一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目前印度两种官方语言一个是印地语,另外一个就是英语。如果不使用英语的话,印度北方和南方的人很难沟通。而且,其他大大小小的语言还有成百种之多,仅印度宪法承认的地区语言以及邦官方语言就有18种之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使用英语遣辞造句都很精确、很规范,很书面。我记得在一个外交场合,一个印度人使用了一个很生僻的英语单词,大家都以为没有这个词,但是那个印度人翻开牛津大词典找到那个词说,瞧,这个词怎么没有。虽然印度人的英语发音很特别,但是在并不妨碍他们同别人的交流。

  中国经济时报:印度的软件业像它的英语一样,世界闻名。

  裴远颖:印度重视软件业的发展?说明印度政府的远见。自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就把科教发展置于重要的地位。1998年印度政府制定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十年规划?提出要使印度成为这个领域中的超级大国。“印度过去失去了一次产业革命机会,现在决不能失去这场信息革命的机会”,这表明了印度要抓信息技术的决心。为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信息产业很大优厚条件,逐步取消硬件和软件的税收。同时,放宽网络公司上市标准,改组电信管理机构,打破国家对电信管理的控制。印度政府也为软件公司创造更好的服务,提供高速通讯服务。此外,还出资2000多万美元,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中小软件公司的发展。

  印度安得拉邦(邦相当于我们的省)的部长,率先在他那里实行政府部门和学校的计算机化,所以人们给了他一个雅号“便携式电脑首席部长”。

  人才济济是印度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印度软件科技人才每年增加3.5万,工科毕业生(包括专科院校)总数达到近百万人。在硅谷和华盛顿信息技术行业人员中,有40%是印度人或是印裔。因为信息技术发展较快,印度政府鼓励“海归”,因为国内大有可为,那些海外人才也愿意回去。班加罗尔被称为是“印度的硅谷”。

  印度软件产业已经有相当的规模。2001年,其总产值已达近100亿美元,并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印度政府规划,软件业总产值在2008年达到870亿美元。

  印度认为信息产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能源、原材料消耗也低,想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用信息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说法,这种模式是否行得通也有待检验,但是这个思路确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之处。

  现在我们不时听到一些来自印度的、看来似乎不切实际的“豪言壮语”,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记住,印度人在实践中还是很务实的。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印度经济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