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调控手法新变“点刹”代替“急刹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6日 10:51 北京晨报 | |||||||||
经济过热再度降临中国,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十几年前那样的“急刹车”,中国的宏观调控先出试探动作。 十几年来的经验是,控制经济过热的制胜之道从来都是“以柔克刚”。 这些年,中国经历了三次经济过热:1984-1985年,1988-1989年,1993-1994年,特
这一次的情况不一样,投资消费“冷热两重天”,一季度中国的投资高涨43%,消费增长只有9.2%。 内需不足表明通缩似乎依然存在,投资过热象征通胀压力加大。通胀还是通缩?这场始自去年初的大争论至今困扰着中国经济界。 由于各界尚未达成共识,本应具有高度预见性的央行也只能温和出拳,手法多样。自去年下半年起,“121文件”控制地产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率等。央行调节贷款规模态度“积极”,但绝口不提对中国经济过热的研判。 央行迟迟不动“升息”自有其难处。 升息将加大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差距,进一步刺激国际“热钱”流入和套利,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而贷款利率的提高,将抑制人们的信贷消费热情,使本就不足的内需遭受打击。 虽然对经济过热的判断被决策层搁置,但经济“软着陆”的目标已经确定——全年GDP增长7%。但在看到一季度的震撼数字后,包括国家统计局在内的多数专家则认为,实际的增长会更高。 既要为过热“踩刹车”,又不能让发动机“熄火”。“这次考验不亚于去年SARS的考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当前宏观调控的难度作出了一个并不耸人听闻的比喻。 作者:袁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