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过热凸显三大反差:国家已喊停地方却大干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1日 08:09 京华时报 | ||||||||||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一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达8799亿元,增长43%,这一增幅为近年来同期少见的高水平。当前,围绕投资问题,政策与实施效果之间,市场预期判断之间,投资与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三大反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运行的不协调。消除“反差”现象,无疑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家喊停地方却大干
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苗头始自2002年,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这一势头当前愈演愈烈。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倾向日益明显。 由于投资过度增长,在建规模过大,上述行业存在着结构矛盾突出,粗放经营严重等问题。为此,国家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审批、信贷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果断的抑制措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从一季度情况看,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措施的效果似乎不大。在一些地方,投资额有增无减,被列为低水平重复建设、加以抑制的行业更是顶风而起、“大干快上”。 发展改革委统计表明,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去年近17个百分点。其中,钢铁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07.2%,水泥行业投资增长101.4%,电解铝行业投资增速虽然有所减缓,仍达到40%的较快水平。 作为中国十大钢铁企业的河北省唐山钢铁集团负责人认为,我国已经整体迈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对行业投资的调控手段已发生根本变化,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完全使用行政手段难以奏效。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提供的一组数据侧面说明了政府对投资热“叫停”的难度:在2003年钢铁行业投资资金来源中,76.1%是企业的自筹资金,财政资金只占0.63%。 戚向东说,钢铁行业中较大的拟建项目其实已经被审批环节卡住,停下来了,造成一季度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是在建项目。这些项目多是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上的,眼下正处于设备安装阶段,根本无法停下来。 投资过猛造成生产过剩 面对43%的投资增长速度,政府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担心,投资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将会造成新的生产过剩,危及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权威部门认为,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到2005年我国将至少形成3.3亿吨钢、1000万吨电解铝、10亿吨水泥的生产能力。无论需求如何增长,这些产量都将大大超过市场预期。 一些专家预测,倘若2003年以来的投资热得不到有效遏制,中国就会像1992年至1996年投资过度扩张那样,一两年后就会出现生产能力全面过剩、物价水平不断下降、失业人口增加,大起之后必然是大落。 但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力量非常强大,使一些人不愿放弃利润这块“肥肉”。唐山钢铁集团的负责人分析,在利益的驱动下,目前一些民资进入钢铁行业的势头十分强劲。 戚向东说:“去年市场钢铁企业结算价格比上年增长了16.77%,钢铁行业利润增幅大于利税合计增幅、利税合计增幅大于销售收入增幅、销售收入增幅大于产值增幅。这是投资者信心的主要来源。” “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是造成当前投资过热的一个原因。”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认为,“企业这种短期行为是靠不住的,一个企业不可能只生产几年,这关系到就业、企业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对政府来说,肯定是要考虑整个经济总量和宏观经济调控问题,否则就在更大程度上损害了整体经济。” 消费增长缓慢 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现象,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当前我国投资迅猛增长的现状下,这一反差显得更加突出。 从发达国家看,消费率一般在80%左右,而我国则在60%上下,2003年下降到56%左右。相对43%的投资增速,一季度我国消费实际增长只有9.2%。按目前态势发展下去,投资与消费增幅之间的差距必然扩大,从而使本已失衡的投资与消费关系雪上加霜。 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认为,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消费有最终的发言权。过高的资本形成率,将使最终消费率连续下降,这对国民经济有着很大危害性。 在当前生产企业中的原材料、燃料的购进价一季度上涨了8.3%,但是工业品出厂价只上涨了3.5%。数据显示,2003年,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占有50%左右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下跌,而与钢材关系最为密切的家用电器和交通通信产品价格下降幅度最大。 这一价格“反差”现象,与当前我国工业产品总体依然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密切相关。消费率偏低,再加上激战不息的市场竞争压力等因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封堵”住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的后劲。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