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光:宏观调控政策宜转向中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 11:48 中国经济时报 | |||||||||
记者 柏晶伟 北京报道前几年,我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的政策。 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在4月17日召开的“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第三届年会”上认为,目前实施的调控政策指向既要防通胀苗头滋长,又要防通缩趋势重现。
他指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从物价方面看,虽然消费品价格指数由负转正,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外,其余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的。从投资方面看,当前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但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产能不紧张,大部分宽松甚至过剩。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从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刘国光强调,由“从松”转向“中性”就是要求适度收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调整方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从紧一些,但不能太紧,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时采用的刹车手段。对一些消费热点和投资重点还要继续支持,对过度的低水平重复投资要“削峰”。要坚持上下微调,松紧适度。对新一轮投资扩张造成的产能过度膨胀要密切注意。 刘国光认为,通过投资规模适当控制,既能遏止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领先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在先,又能抑制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从而实现“双防”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