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专家称经济局部过热无碍大局 须谨防大起大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9日 11:51 南方日报

  

图: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预言,2004年我国经济走势应该保持平稳,局部过热不会影响大局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郑子轩

  根据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7%。这是我国宏观经济在2003年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9.6%和9.9%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运行的一个明亮信号。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然而,对于连续三个季度如此之高的增长率,国内一些权威专家发出了令人警醒的声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中心专家范剑平1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我国经济运行接近红色警戒线。”

  17日至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国战略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演讲嘉宾均为当前国内权威的经济学专家,他们结合一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一起为宏观经济走势把脉。

  “当前国内经济是冷是热?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中长期内经济运行的障碍何在?从去年到今年,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一直比较模糊,我感觉不少经济学家对此也是一头雾水。”17日,来京参加本次“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的一位广东新会企业代表告诉记者,他和他周围的不少企业家都有同感。他说,这次来参加这个论坛,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听听权威经济专家们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

  专家称经济只是局部过热

  作为衡量经济冷热的一项指标,消费品物价指数所传递出的信息最近一直让许多人纠缠不清。“如果不厘清这个疑点,一定会误导不少地区、不少行业和企业。”

  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经济智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观点在国内外一直颇有份量。在作出上述评述后,他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确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严重的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持续的通货紧缩的趋势。”

  虽然从去年以来消费品物价指数(CPI)由下跌转为上涨,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其中,去年9月、10月后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外,其余都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的情况。

  他分析,“即使在去年12月消费品物价指数已经达到3.2%,但今年1、2月这个比例降了下来,总的来看还在合理的区间(-2%至+3%)移 动。因此不必大惊小怪。”

  “现在的宏观调控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压力非常警惕,并为此采取了收缩货币信贷等一系列措施,我觉得此举非常必要。”刘国光分析,今年货币供应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实际水平,有助于控制物价上涨趋势,约束投资过度扩张,使得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以下。

  对于当前被外界炒得异常火热的固定资产投资膨胀问题,刘国光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了43%,这是1949年以来没有过的高增长率。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起了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

  但他特别补充,“当前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的劳动力供应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产能也不紧张,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行业大部分宽松甚至过剩。”

  “我们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还在我们的资源承受范围内。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还没有达到上限。”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也表示,排除异常的外在因素,2004年我国经济走势应该保持平稳,局部过热不会影响大局。

  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中性

  对于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趋向,多年研究财税问题的刘国光认为,前几年,我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

  “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转向‘中性’,也就是要求适度从紧。”他说,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逐步减弱,方向正在调整转型。

  在他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讲求稳健,实际上在放松银根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刘国光建议,稳健货币政策虽然要从紧一点,但不能太紧。与会的有关专家认为,刘国光的这个建议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对此,刘国光解释,“所谓不能太紧,就是说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那样采取急刹车的手段。对于一些消费热点和投资重点还要继续支持,还要扩大就业;但对过度的低水平重复投资要加大‘削峰’力度。”

  萧灼基解释,转向“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

  从经济走向上看,现在是要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了。防止通货紧缩,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是要警惕它的再现。如果将“双防”的紧迫性排序,当前对于前者应该更宜谨慎。刘国光说,坚持上下微调、适度从紧,这与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是一致的。

  中长期障碍不可小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认为,虽然近来国家宏观调控部门陆续采取措施遏制通货膨胀势头,但短期内也不排除因形势发展而出现不可预计的不确定因素。

  对此,刘国光也作了详尽的解释。他说,当前有些经济指标已经显示出,现有财政信贷政策调控力度不足、投资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产品上涨趋势迅速向下游最终产品传递等势头。他认为,这些不利因素引起了一些泡沫性需求的爆发,推动了通胀的升级。

  “如果CPI升至3%-5%以上,并且持续数月、半年以上,情况就会变得非常严峻了。”他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宏观调控部门就可能会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如大幅减少赤字国债、上调利率、进一步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手段。“但这只是作为当前供参考的预想,依我分析,至少在今年内较少有这个现实的可能。”

  在刘国光看来,无论是国家经济整体还是行业企业,只要适时适度微调,短期内经济运行可无大患。但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眼中,由于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严峻的中长期经济发展反差,如果任由这种反差长期发展下去,迟早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刘福垣指出,无论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差距还是投资与消费的反差,都集中地暴露出当前不少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没有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一回事的态度”。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如此凶猛,也可以说与许多地方政府官员的‘科学发展观’尚未真正建立”有关。谈到一些地方官员、企业领导“居然把发展对策当成发展观”,刘福垣痛心疾首。

  权威访谈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树成——当前要谨防经济大起大落

  在“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召开期间,本报记者特地就当前经济运行的安全状况,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刘树成先生。

  红色警戒线若隐若现

  记者:刘所长,作为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智囊人物,您曾多次参与《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以及国家政府宏观经济的其它规划与设计,对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您的认识一定更加独到。我注意到,在本月初,您就预计到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将达到9.7%左右。请问您如何评点这个数字?

  刘树成:对于这个数字,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由1998年至2002年之间的7%-8%上升到了9%,这是来之不易的良好态势,它表明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国民经济形势总体上看好。但另一方面,百分之九点几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贴近10%的上限警戒线。

  记者:10%意味着什么?

  刘树成: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看,特别是从我国目前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资源供给看,经济增长率的上限警戒线大体应该把握在10%。如果经济增长率冲破10%,就可能从局部过热走向总体过热,并导致大起大落。

  记者:您认为,这是不是暗示着,从2003年第三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处于由局部过热到总体过热的边缘上?

  刘树成:可以这么认为。今年一季度的情况表明,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如某些行业和地区增长过快、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求紧张等进一步显现,有些问题现在还在发展。因此,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相关企业、相关地方政府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否则定会作茧自缚、深受其害。

  要吸取大起大落的教训

  记者:近来我注意到,有不少人对您所讲到的“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我国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了,建国以来经济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已经完全不适用了。请问,您如何看待他们所持的这种观点?

  刘树成:我个人认为,历史上经济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有两类:一类是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一类是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

  我以美国20世纪头40年经济发展的情况为例来说明我的辩驳理由。据我的研究发现,在这近40年里,美国就发生过四次波峰与波谷之间落差在19.8-21.5个百分点的大起大落。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国内。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运行中带有转型之前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地方政府的盲目扩张冲动;也带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比如说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等。因此,在这样一个经济转型的环境下,牢记中外历史上经济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都是值得我们政府部门、企业主体认真吸取的。

  记者:您上面所提到的两类经验教训因为各自体制因素而具有不同特点,那么,它们之间是否也包含着一些相通的规律性机理?

  刘树成:我认为有相通性。而且,我将其归纳成三个方面,说“要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我们还应该把“大起大落”所可能表现出来的特征摸清楚。

  第一,我认为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曾有过的“大起大落”,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向下转折的突发性。

  美国有两位著名的经济周期专家在他们所写的一本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背”。什么意思呢?这是形容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经济积累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各种矛盾也随之积累起来,当经济运行发生向下转折时,往往具有突发性,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冲击,也会使经济扩张立即中断。

  记者:我想,您引用这个比喻是想说明,越是当经济走势红红火火“热”起来而且市场前景普遍看好的时候,越是要警惕经济发生突然向下的转折。

  刘树成:是的。所以,我认为当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各类企业,尤其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我认为上面提到的两类经验教训的第二个相通性是“必须强调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我接触过不少企业,他们中的一些老总弄不明白,“既然已经是市场经济体制了,为什么还老有宏观调控碍手碍脚”?我的观点是,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是有它恒久魔力的,不可或缺。

  美国在1991年3月走出经济周期的低谷后,进入了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时期。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不断跟踪经济走势,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其经济保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快速增长,成为美国经济周期史上最长的扩张期。

  所以,在我国当前经济周期进入一个新的上升阶段后,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从而努力延长这一上升阶段。

  投资削峰熨平波动

  记者:经验教训的第三个相通性是什么呢?

  刘树成:是“投资波动的剧烈性”。中外经济周期的历史表明,大起大落的核心是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剧烈性。大起,往往首先是投资的大起。

  我国从1999年到2003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不断攀升,这5年增长率分别是5.1%、10.3%、13%、16.9%和26.7%;到了今年一季度又猛增到43%,其中,一些行业的投资增速高达100%以上,十分惊人。

  目前,投资增长过快,在建规模过大,某些行业与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货币信贷增长再度加快。这是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的。

  最近,为了遏制某些行业恶性扩张的势头,央行采取了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措施。温总理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还暗示:中央还会就此陆续拿出一系列重大措施来。

  记者:中国有句俗话,“山高谷深,树高影长”。您上面谈到了经济大起的现状,那么,社会相关各界应该如何来认识“大起”的危害?

  刘树成:经济中的大起大落,关键在于大起。过高的大起,必然导致过深的大落。其原因在于,在过高的大起中,过度消耗了物力、财力、人力资源,严重打破了经济运行的各种秩序和均衡关系,必然引起随后的大落。

  在我国,经济“大起”不乏先例。在改革开放前有三次,经济增长率的峰位都在20%左右,其中,1958年为21.3%,1964年为18.3%,1970年为19.4%。改革开放后又出现过四次,虽然这一波的峰位明显下降了,但仍然不低,都超过了10%,其中,1978年为11.7%,1984年为15.2%,1987年为11.6%,1992年为14.2%。

  结合今年一季度接近10%这个增长率,我认为,为了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地快速发展,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必须十分注意控制峰位,及时削峰,防止大起,熨平波动。只有控制住了峰位,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