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加息在即 > 正文
 
央行三度出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新加息周期来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8日 14:53 中国经营报

  作者: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

  编者按

  4月25日,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央行连续三次出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如此,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几乎全被用了个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竞价排名火爆大促销!
遍,只剩下利率和汇率两种手段没用。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如果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下一步央行是否会动用利率杠杆?当宏观经济进入新一轮景气循环周期的同时,是否也预示着新一轮的升息周期的来临?

  央行加息还有几招?

  我们预计今年夏天CPI有可能达到5%,年底接近6%。如果利率水平维持不变,几乎所有利率的实际水平均将成为负值。在负利率情况下,极少有哪国政府能够不加息就控制住投资的先例。而且,中国经济过热比想象得更严重、更复杂、最终的调控措施也会比想象的更严厉,更全面。加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幅度未必很小。

  三重因素制约中国投资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能介于10%~10.4%之间,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增长仍在持续。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国内水泥、钢铁、电解铝、汽车、乙烯、纺织、手机、造船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到2005年、2006年会比2003年翻番。预计这轮投资也将在2005年~2006年达到投产高峰期,届时将导致供给严重超过需求。

  作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中国整体投资不仅受国内因素制约,也受国际资源和市场的制约。全球钢铁产能在过去10年中几乎没有变化,增长全部来自中国。今天中国的钢铁产能已经超过世界第二至第五大产钢国的总和,如果在此基础上再翻番,铁矿石和船运根本没有可能跟上。

  关乎企业、银行和金融安全

  这轮投资过热是由民企、地方政府和银行三方合力达成的。企业投资是商业行为,最终由市场来决定其盈亏,无须经济学家评论,也无须政府行政干预。针对这次一边倒式的投资热潮,如果最终证明是判断失误,那么受损害的不仅仅是企业,还有银行系统,甚至将会影响到中国金融领域的安定大局。

  事实上,对于投资过热、信贷急增等情况,中央政府从年初起就有所警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过从经济数据以及实地观察来看,效果似乎不明显,各地投资增长速度依然迅猛。

  该出手时就出手

  今天中国的过度投资,从本质上看,和九十年代初东南亚的经济扩张并无区别。两者都是在投资回报下降的情况下,通过信贷扩张加速经济和投资增长。重读克鲁格曼预言亚洲金融危机的书,令人汗颜。确实,高投资低回报,房地产泡沫,固定汇率,外资涌入,货币发行与信贷失控,许多方面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如果说防范金融风险,这就是最大的金融风险?

  当然,两者之间也有不同。首先,东南亚当年的信贷扩张基本建立在外债之上。当外国银行撤资,本国经济便出现“猝死”。中国今天的投资以国内银行贷款为主。即使是外资贷款,也大多是直接投资。这就给政府在调控时机及力度上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其次,中国这轮投资热,除了房地产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可贸易产品(指当本国市场无法容纳时,可以出口海外市场的产品)。这有别于东南亚当年的纯房地产投资。韩国当年复苏较快,靠的就是可贸易产品。中国电视机/DVD产业过度投资却生机仍在,靠的也是海外市场。第三,针对投资过热的苗头,中央政府动手较早,而且比较实事求是。一旦看准了,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对通过前瞻性的宏观政策,将经济推回可持续的轨道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加息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幅度未必很小。当然,通过利率这一调控手段最终达成中国经济软着陆目标的可能性很大。现在中国出口竞争力已大幅提升,全球需求也较旺盛。同时,消费水平也呈现出数十年来最好的局面。这些都为软着陆提供了一个基础。如果政府出手早,调整顺利,经济有望在2006年重拾升势。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