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游产品价格增幅背离 通缩阴影可能回归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8日 13:06 《财经时报》 | |||||||||
一季度数据显示,下游产品供大于求,而产能有增无减;如企业无法消化或吸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就只能被淘汰,从而使价格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杠杆 本报记者 定军 刚刚亮相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被看作给担心通胀的人送上一颗“定心丸”。但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郑京平向新闻界表示,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传到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时滞不可能拉得很长;同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也给整个价格上涨带来了压力。这是当前经济运行生活中一个问题的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如果长期下去,会出现问题。 3月和一季度物价指数(CPI)同比分别增长3%、2.8%,这个数字令人吃惊。尽管3%的数字已经达到适度通胀(3%~5%)的边缘,但并非专家预期的理想状态。 此前,几位重要的宏观经济专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3月的批发商品价格数据,估计3月物价指数同比增长可能达到5%的水平。但现在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与此出现了背离。 高投资未导致通胀 央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显示:3月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8.3%。其中,投资品价格同比上升8.8%;消费品价格同比上升7.4%。 投资品和消费品同比环比同时上涨的情况少见。几位宏观经济专家一周前由此判断,3月的物价可能出现“飞涨”、“疯涨”现象,CPI同比涨幅可能达到5%以上。 但是这个预言落空了——3月CPI同比增幅只有3%。并且,尽管3月央行公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投资品价格、消费品价格的增幅,分别超过了1月相关数字1.1、4.3、1.7个百分点以上,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月CPI数字居然低于1月CPI同比增幅3.2%的水平。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央行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不同,但仍能说明目前的经济结构和体制有问题;消费需求未增,一些终端消费品供过于求,价格传导肯定不会有效。 如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4月初预估,经过对600种主要商品2004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的排队分析显示,供大于求的商品有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1.8个百分点,但目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有138种,占排队总数的23%。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说,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与去年持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其中食品、服务项目价格分别上涨7.1%、2%,分别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0.48个百分点。 可见,尽管2004年一季度固定投资同比增长43%,一些上、中游投资产品价格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但高投资增长率及其引发的投资品价格快速上涨,几乎没有影响物价。 上下游价格增幅出现背离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说,2004年第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4%,分别低于工业品出厂价、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2.3、6.1个百分点。而2003年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分别低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2.4、2.3;这就是说,商品零售价格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涨幅差距越来越大。 央行公布的企业耐用消费品价格同比还是下降的。如2004年3月,企业商品耐用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1.6%,其中日用电器价格同比降3.2%,交通运输设备价格同比降4.2%;汽车价格同比降4.8%,其中轿车价格同比下降8.9%。 但央行公布的企业初级和中级产品价格上升较快。比如3月铁矿石、有色金属矿产品同比上升26.3%、36.3%;金属制品价格同比上升12.7%,其中生产用金属制品价格同比上升16.4%;钢材价格同比上升35.9%。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王元京指出,下游传导需求,上游传导价格。目前下游产品销售趋缓,中游、上游的投资冲动未减。在下游产品的销售不能持续时,上、中游产品的投资肯定有问题,价格也难以传导到下游产品去。在消费领域,一般是高端、中端、低端产品的利润由多而少,但高端肯定是投资过热难以持续,因为消费难以持续。所以,应该发展中端、低端产品。比如汽车,多使用公交车,就比多生产消费轿车的发展空间要大得多。 价格传导出现中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专家张立群表示,一季度的投资数据尽管很高,但鉴于一般下半年投资为“大头”的因素,特别是上游投资品价格是否会传导到下游产品,需要观望,但搞不好,出现价格传导中断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 郑京平说,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等的购进价上涨了8.3%,工业品出厂价只上涨了3.5%。这里有结构性的问题,和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到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时滞问题,但这个时滞不可能拉得很长。应该说,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也给整个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压力。 但是,自从2002年下半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投资品价格增长超前于消费品价格变化的时间,已经远超过了一年。但迄今为止,一季度的通胀率只有3%,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另有专家认为,货币发行较快,是保证价格传导、通胀实现的保证。但左小蕾否定了这个说法。她认为,需求是决定性因素,只有货币的市场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货币投放的增长,反过来促进商品需求。 此前,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一直保持17%以上的投放速度。央行在2003年的报告中说,“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从抑制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意义上说,又可以防止将来可能发生的通货紧缩”。 郑京平说,如果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长期无法拉动产品出厂价格,那么企业的利润会受到很大的挤压。目前下游产品供大于求,而产能有增无减。如果有些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没有到位,无法消化或吸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也只能够被淘汰,从而使价格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杠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