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 正文
 
商业银行深陷“以存定贷” 准备金率力道有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8日 12:51 《财经时报》

  商业银行吸存成本增加,拉存款至今仍是银行业务特别是信贷部门的首要任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后,商业银行的第一反应多是考虑如何吸收更多存款,以弥补减少的贷款资金

  本报记者 杨眉

  “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会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
中国第一只可转债基金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款,积聚金融风险。”这是央行对上周再次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开解释。

  而这一政策的直接当事者——商业银行则表示,央行控制信贷规模有其自身考虑,商业银行增加信贷规模,同样是经营业绩的需要。

  “尤其对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一份好看的年报离不开经营利润,目前,80%~90%的银行收入仍然来源于贷款利息。”一位上市银行人士对《财经时报》说。

  学界对此也有两种观点:一是赞同央行做法;另有不少学者认为:“央行做出信贷规模增长过快的判断,缺乏量化分析的依据。如果将增长较快的信贷增长规模放在持续快速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这种增长速度是合理的。”

  不放贷等于不经营?

  4月11日,央行宣布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一些商业银行决策层的反应远不如媒体强烈。他们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对目前的信贷规模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

  “今年3月宣布差别准备金率后,业内就普遍认为央行紧缩措施‘不到位’,随后一定会有相应措施出台。”某银行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对《财经时报》解释,“但提高0.5个百分点,从货币政策角度看,称得上是‘很狠的一刀’——但实际影响不是太大,银行管理层甚至没有专门为此开会商量对策。”

  他算了一笔账: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后,按照目前该行4000亿元的存款量计算,直接减少的可贷资金是20个亿。他承认,提高0.5个百分点,是央行向商业银行再次发出警告信号;商业银行明白这一明显紧缩信号的意义。但保持总量稳定是央行的职能,而保证利润的平稳增长和资产规模的扩大,也是商业银行的天职。

  “如果让商业银行主动减少利润来源中存贷差这部分收入,就等于要求制造业减少产品销售。”这位行长说。

  如此大的信贷规模,资金来源是什么?“很简单,依靠存款。”他回答。

  这就是典型的“以存定贷”经营模式。尽管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银行步入体制改革,商业银行已很少用“以存定贷”概念,并对外宣称已改变了以前的信贷经营模式。但银行业都明白,操作中遵循的依然是“老方子”——所谓“以资定贷”的国际经营模式,对目前的中国银行业来说,仍被视为一种“天方夜谭”。

  也正是由于“以存定贷”信贷模式存在,行长级人物对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反应平淡,银行内部的一个级别不高的业务部门——营销部门却紧张起来。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受害者’是我们这些营销人员——拉存款的任务又加码了。”某银行的一营销人员对记者大吐苦水。

  存款战将愈演愈烈

  “商业银行的第一反应不是理解央行的信号意义,控制信贷规模,而是考虑如何吸收更多的存款,弥补减少的贷款资金。”某银行主管市场营销的副行长对《财经时报》说。

  2003年上半年,各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信贷仍以发放贷款、争夺大贷款客户为主;而下半年至今,拉存款成为各银行业务特别是信贷部门的首要任务。

  “营销部门”是目前各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部门之一,它由原来的信贷处转变而来。

  “名称更换体现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定位,也标志着信贷这一银行主流业务的重点,由以前重贷款、轻存款的模式,变为贷款、存款两手抓,甚至存款更为重要。”他说。

  在一些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存款两块业务分属于两位副行长。这种管理分工,体现的正是银行业内解不开的“存款情结”。

  “社会存款总量就那么多,不竞争怎么行?有钱的企业才是银行真正的上帝;只要上帝的要求不离谱,几乎是有求必应。”一位银行支行长说。“有求必应”主要是指银行业内部对营销人员吸收存款给予的活动经费。

  前述副行长表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直接影响并不太大,但因为银行间吸收存款的竞争,直接带来存款成本将加大,这对“以存定贷”的信贷管理来说,一定程度上会间接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

  学者焦点: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匹配?

  央行以“信贷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为由提高准备金率,学界声音既有支持,也有怀疑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主任陈颖教授、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平教授表达了基本相同的观点:如果将信贷规模增长置于中国连续多年高达8%左右的经济增长这一大背景下,增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面对这么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巨额的居民、企业存款,商业银行为避免可能的信贷风险而惜贷,那不仅要被动承担存款利息、增加经营成本,也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

  “当然,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造成渠道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贷规模的不正常增长。”陈颖所说的“渠道狭窄”,既包括银行资金的投向渠道,也包括居民投资和企业融资渠道。太少的投资品,使银行不得不过分依赖贷款实现收益;而融资渠道狭窄,使企业的资金来源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银行与企业这种纯粹又单一的需求,无疑于干柴烈火,一拍即合。

  “不过严格讲,断定信贷规模增长正常或过快,都应以统计数据及对比分析为依据。”陈颖说。

  从公开资料看,央行的判断依据是历次公布的金融运行报告。但报告中更多的是对信贷资金规模自身的纵向对比,如今年比上年同期增长多少、本季度比上季度增长多少等。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大用认为,央行的判断应该是准确的。即使将目前的信贷规模增长速度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比分析,前者的增速仍显过快。“目前货币供应量的两个统计口径M1和M2增速都在19%以上。中国经济增速能够达到的速度为8.5%~9%,如果允许3%~5%的正常通货膨胀存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速度应该在12%~14%;再考虑体制原因,如市场化进程等因素,货币供应量增速最高也就16%~17%。目前19%的增速显然超出了这一正常比例”。

  目前的中国金融体制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实现的;一旦货币供应量增速超出正常需要,就意味着通胀压力加大。王大用认为,通过控制信贷规模而控制货币供应量,依然是目前实现经济发展稳定的基础手段。

  1亿存款两日获息10万商业银行季末吸存疯狂

  商业银行之间比拼存款,重要手段之一是高额费用,即客户经理们用于吸引存款的活动经费;

  在目前“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下,正是他们成为银行主营业务——信贷的主力军

  本报记者杨眉

  “如果谁能为银行带来日存款1亿元,就可以给一个支行副行长的头衔。”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对《财经时报》说,“这在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早是公开的惯例。”

  在一些商业银行的各支行中,多多少少都有一批这样的“特殊人才”。而在目前“以存定贷”的经营模式下,正是他们成为银行主营业务——信贷的主力军。

  “第一硬指标”

  “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是我们这些营销人员的苦难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说。所谓“苦难”,就是每个季度末各银行要求的“时点存款”,即每一个季度、半年和年底最后一天的存款量。

  这是考核银行内市场营销人员的“第一硬指标”。

  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的正式身份是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之上是高级客户经理。两者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存款量和贷款量,即存、贷款数量越多,级别越高,工资、待遇也越丰厚。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求,一般客户经理日存款量的底线2000万元,每一季度的时点存款量是5000万元。

  一些“有钱”的单位,如上市公司、能源、交通和房地产企业,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成为银行客户经理们追逐的“上帝”。

  “如果有亲戚朋友在这些单位任职,又碰巧做领导,最好还分管财务,那你就是我们这一行中最幸运的人。”一客户经理透露,他所在支行的一位女副行长升迁的原因,就是她在某政府机构任要职的丈夫,从其分管的某些有钱单位为支行拉来1亿多元存款。

  这种靠“拉”存款而进入银行业甚至拥有较高头衔的“特殊人才”,在银行业不足为奇。

  存款的背后

  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各商业银行,最喜欢对外介绍和宣传的业绩之一,就是每一个季度末、半年和年终时的存款指标。这也一直是各银行自己网站频繁披露并放在显著位置的重要信息之一。如某地分行的存款量突破多少个亿,也都属于“喜讯”和“捷报”。

  商业银行“吹嘘”存款指标,外人包括一些学者一直保持不屑——社会存款是一个定量,从总体上看不是你多就是我多,拉来拉去不过是存款总量在各银行间的重新分配而已,何况只是某个“时点”的量,有何意义?

  “意义大得很!”某银行的一支行行长反驳说,“从总行角度看,有存款才有贷款,才有利润;从支行角度看,事关行长个人及其职工的业绩考核和奖金发放。”他介绍,今年一季度末,他所在支行的存款达到了40个亿,排名从原来的倒数名次变成了北京地区的前3甲。这种排名直接体现支行行长的“业绩”,不仅是升迁考核的硬指标,也与奖金直接挂钩。

  他所在银行每季度的奖金分配中,存款指标所占比重为60%。

  不得不承受的成本

  商业银行之间比拼存款,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高额费用,即客户经理们用于吸引存款的活动经费。尤其在关键时刻,只有不惜费用,才能完成存款指标。

  “我们的费用是按存款额的万分之几提取的。”某商业银行一客户经理说。具体比例不同的银行间略有差别,但在季度末或年底,为了完成某一时点的存款指标,给予存款单位高达万分之十的费用比例也是常见的,即一个亿存款,仅仅存放一两天,给予对方的费用就高达10万元。

  这些费用的形式也是形形色色的。可以是以银行请客吃饭、送礼的形式花费的,也可以是存款单位有关人员提供发票报销的,更有直接由银行送给对方现金的,发票问题银行自己解决。

  “我们一般是一两个星期就将这部分费用报销一次。”某银行一客户经理告诉《财经时报》。

  至于这类费用在银行的经营成本中占了多大比重,一位营销业务副行长承认:“对银行来说,这笔费用是巨大的,但是不得不花的。否则,不仅吸引不来新客户,原有的存款客户也会被其他银行抢走。”

  中间业务困惑

  “看看最近农业银行带头收取信用卡年费引发的舆论争议和法律纠纷,就会了解商业银行为什么难以靠开发中间业务增加收益。”某商业银行负责人说,在中国,星级酒店消费收取15%的服务费,人们似乎没有什么异议,而银行服务要收费,哪怕一年只收10元,老百姓也接受不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银行根本就不是企业。提供免费服务是应该的。”金融专家陈颖教授分析,这种“银行不是企业”的观念,也体现在银行本身的行为中。“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中间业务其实并不少,但品种是否适合市场需要、收费模式是否合理,似乎也缺少市场行为的性质”。

  可以预见,在法律允许银行混业经营之前,商业银行的主要的收入依旧是存贷利差收入。因此,通过多存多贷赚取更多的利润,或许将在中国的银行业长期存在。

  正如一位银行行长所言:“我们经营班子要对董事会负责,而董事会提出的首要年度考核指标,就是利润指标。我们的核心业务,就是根据利润指标倒推贷款规模,然后再拉来足够的存款。”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