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货币政策持续加力 金融机构更加惜售现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8日 12:50 《财经时报》 | ||||||||||
银河证券认为,目前市场上各券种下跌更多归因于市场对远期利率上升的担心,而非资金面紧张所致;专家建议:动用税收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从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本报记者 魏璇
作为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反应,本周二(4月13日)央行意料之中地再度采取数量招标发行央行票据,以引导市场利率;同样在意料之中,200亿央行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第4次流标。市场人士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指出,目前市场除了表现出流动性紧缺,更充满了对货币政策下一步走向的茫然情绪。 “央行再提准备金率是为了控制信贷规模和防止经济过热,甚至可能还有扭转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加剧的目的。但我认为,央行在付出巨大成本和代价的情况下,已然较难达成上述目的。”国泰君安有关专家直言不讳。 货币市场波动 央行指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将一次性减少可用资金1100亿元。但考虑到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在2万亿元以上,再加上3万亿以上流动性较高的国债、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等金融资产,商业银行在提高准备金率后,依然能够保持正常的支付清算和贷款能力的稳定增长。 由于许多金融机构怀疑央行政策能否收到理想效果,市场对进一步的政策走向持观望态度,在资金投放方面表现非常谨慎。 4月13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数量招标发行两期票据,分别为50亿3个月票据,参考收益率2.1372%;150亿1年期票据参考收益率2.8172%。投标结果,两期票据都出现了流标。其中3个月中标18亿元,1年期中标64.5亿元。这是央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以来,票据流标比例最高的一次。专家认为,招标结果反映了在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上短暂的资金紧张和对未来利率走势的预期。 在央行宣布提高准备金率第二天,上交所国债综合指数继续下跌,报收96.61点,并于盘中创出了96.56点的历史新低。虽然,下跌幅度较上个交易日有所减弱,但成交量却较之有了一定的放大。银河证券固定收益部专家认为,目前市场上各券种的下跌,更多地归因于市场对远期利率上升的担心,而并非资金面的紧张所致。 投资者预期再紧缩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在下跌的国债券种中,110、112和301等三只券种的跌幅较大,都超过了0.4%,而307券种也以0.33%的跌幅位居跌幅榜前列。分析当日领跌这几只券种,剩余年限均在5.85至7.55年之间,属于典型的中期券品种,说明了目前市场上对这个期限区间现券的看淡。 除了债券市场受到冲击,回购市场同样有所反应。13日银行间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水平较周一上升了近11个基点。其中,7天回购的加权利率水平快速突破1.9%的关口,较前一交易日上升了9个基点,达到1.9541%。长期回购品种的升速更快,其中1个月、2个月回购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分别较前一交易日上升了32和39个基点,报收于2.61%和2.63%;3个月回购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达到2.84%,已经超过了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 此外,交易所回购市场7天回购品种利率明显上涨,最终报收2%,与前期的平均收盘1.7%有了18%的涨幅。不过,前期涨幅较大的中长期品种利率有所回落,短期品种没有明显上涨动向。 北京城市商业银行的专家表示,央行票据流标和货币市场资金利率水平上扬,并非是市场资金面真的出现紧缺,而是投资者普遍担忧央行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的外在表现。 有分析认为,央行普调存款准备金率后,仍然在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实际上是向市场继续传递紧缩的信号。市场预期,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就此止步。 央行任重道远 自2003年8月央行上调一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至今年3月24日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到本周一(4月12日)继续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准备金率这副“猛药”已经在一年时间内被连续使用了三次。目前的经济数据依然为第四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提供某种可能。 汉唐证券专家分析认为:“0.5个百分点的幅度应该算温和。央行可以说还有进一步提高准备金率的空间,但不会马上提升利率。和去年的刹车力度相比,今年央行采取观察经济数据走势,实施频率高、力度小的措施。” 除了将“控制信贷的过快增长,防止经济过热,缓解通胀压力”为己任的中央银行,银监会也出面助阵,控制信贷过快增长。13日,由银监会组成5个检查组,对广东、浙江、河南、河北、湖北、江西、江苏7省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钢铁等行业的贷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涉及国家开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 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当局除了在信贷规模总量、货币投放等问题上非常警惕,对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同样担忧。 一位商业银行负责人告诉《财经时报》:“货币政策毕竟是总量政策,很难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有直接的效果。”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专家指出:“商业银行要以盈利、以效益为目的。如果给一个企业贷款能带来这些收益,为什么不做?现在警告钢铁行业过热,但商业银行管不了那么多,因为给他们贷款确实能很快有所回报,银行当然乐意为之。” 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中,专家再次表示了对投资和信贷高增长的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表示,在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上,一方面要看到当前流动性总量偏大的现实,还要注意,缩小已经偏多的流动性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要注意调高利率可能产生的其他影响因素。 有专家认为,金融调控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保证调控适度。2003年以来的紧缩政策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从根本抑制住信贷膨胀和投资冲动。如今动用税收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从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共同协调经济中的不平衡问题,应是经济过热问题的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