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劳工赴伊拉克调查:高利贷诱惑与农信社尴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7日 09:20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胡家源 “给我做担保借钱的亲戚这几天一直打电话来催债,可是我儿子没回来,赚不来钱怎么还他?”李桂平的父亲愁容满面,一家六口人在华东村主要的生计,还指着现今远在伊拉克的儿子。
华东村是在东南沿海随处可见的一个小村落,村子的南边就是一望无际的东海。2002年初近海捕捞被暂停后,这里的渔民一直靠养殖牡蛎、海带和紫菜为生,院落里随处可见剥剩的牡蛎壳和用做打捞的渔网。 “出去的钱都是亲戚朋友做担保帮忙借来的高利贷,”李父微眯着双眼,用闽音浓厚的普通话告诉记者,他的眼睛前年就失明了。“头几年借了2万多元给我治眼睛,这次出去的钱又都是我一手操办的。” 在这次伊拉克被绑架的7个福建人质中,有3个都来自华东村。一时,平潭县敖东镇这个不见经传的小村一夜之间成名了。 地下融资 2003年,福建在对外劳务输出人数上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江苏。“对于在伊拉克7个人被绑架,我们只能说他们不是通过正规批准的有权经营外经贸的劳务公司出去的。”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这位官员向记者说,正规途径去伊拉克每月应该会有750美元的收入,他从电脑中调出一份“四月外出务工统计情况表”,“福建人去港澳、新加坡和东南亚的比较多,而去以色列、伊拉克等地的人,在正规统计里的很少。”他介绍说,“至于通过其他途径出去的,那就无法统计了。” 出去能挣钱,而且一般比在家从事养殖要挣的多,因此,即使是借高利贷也在所不惜。更重要的,借高利贷在华东村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有时候家里维持不了正常的生活,也会去借高利贷,”李桂平的父亲对记者说,“我们当初交了23800块给一个叫老郑的人,这些钱是找4个人借的,最后出去花了3万多元。”按照平潭县的“规矩”,借1000块钱的高利贷,每月要承担15到20块的“利钱”。李父说,如果没有李桂平在国外打工挣钱,不仅本钱还不来,利钱也会成问题。 和李桂平家一样,薛由贵出国打工付给蛇头的钱也是借来的,他妻子的三位娘家哥哥从中做了担保。 当问起为什么不去农信社贷款时,村民们大都面露难色。“那里太麻烦了,手续多,而且不能拖很久,不如高利贷方便。”一位开摩的的林姓村民对记者说。 农信社的尴尬 华东村所在的敖东镇只有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确切的说,只是平潭县农信联社的一个网点,坐落在镇上一条小巷子里,毫不起眼。 网点的负责人、农信社主任林德得知记者的采访目的后,不由得大吐苦水,“我们的手续已经很简化了,而且利息一般在8厘也就是千分之八的水平上,比高利贷少了一半多。” 据了解,敖东镇农信社的贷款一般面向从事近海养殖和捕捞的村民。林德介绍说,申请贷款时只须本地有信誉同时有经济实力的人物出面担保,“一般是村长这样有一定声望的人来做。贷款人是已成立家庭之中的成员,而且是有劳动能力的人。” 但是就是这样的简单条件,前来申请的人也并不是很多。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在敖东镇农信社贷款的村民最近几年累计不超过1200户,共贷款1100万元;每户最多的贷3万元,最少的不到2000元,平均每户贷款不到1万元。 事实上,敖东镇农信社作为一个基层网点,真正可供支配的款额也不多,资金有限成为制约其为村民服务的“瓶颈”。 “我们的钱主要来自村户存款和人民银行再贷款,后者占了大头,”林德介绍说,2002年来自央行的支持就有1亿到2个亿,但除去一些费用,实际上“全镇780户村民,可供贷出的款额一户1000块都不够”。 最重要的是,农信社吸收不到村户的闲散资金。“他们宁愿用来放高利贷,也不存进农信社,现在游离在系统外的资金已经无法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