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新闻调查:北京千家“农业观光园”赚谁的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 17:59 北京现代商报

  提起农业观光园,不少有过体验的北京人眼前浮现的不是鸟语花香、绿色怡人、充满欢声笑语的田园景象,而是烈日下一个破铁门上挂着一块“欢迎采摘”牌子的场景;或是为了不虚此行,一群人拎着高出市价一半、还是半青不熟的西红柿围在秤边过磅的印象;或是在几百平方米的水泥屋子里,螃蟹钓了半天也不上钩,最后还是让人用网兜给捞了上来的记忆。

中国第一只可转债基金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新特葡萄观光采摘园,坐落在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在4月的阳光下,远远望去,千余亩的褚褐色种植园绵延无际,过不了多久,这里的葡萄枝就要陆续萌芽、绿成一片了。而在2000年以前,大孙各庄还没有葡萄的影子。与京郊其他很多“庄园主”一样,新特果业发展中心总经理董成祥对他的葡萄采摘园——尽管目前只占公司总赢利的10%——前景非常看好,农业观光园似乎正在成为京城未来的一道胜景。但记者通过调查,却感觉北京农业观光园前景虽好,问题却也不少。

  “农业观光园”何以上千

  不久前,北京市农委召开了“221行动计划”的工作会议,会议上透露出这么一个消息:北京今后将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到2005年全市新发展综合性农业观光园区100家,专业性农业园区1000家。

  “为什么是1000家,不是999家呢?”许多专家对此数字表示了质疑,他们认为,“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数量,本身就存在问题”。

  记者就此数字的虚实采访了市农委种植处,得到的回答是“这是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估算的一个虚数,北京市总体数字还在规划中。究竟建多少,准确的数字应该在郊区县”。

  记者的电话打到区县的农委,有的答曰“不清楚”,有的表示“报纸上的规划是全市的,各区县的还不好说”。

  记者又就此数字求证于业内专家,得到的消息是“上千的农业观光园可能是指市林业局的果园规划”。但记者从市林业局获得的消息是:到2010年,京郊14个区县将建成“八带百群千园”。其中的“千园”指的是“选择交通便利或与旅游景区结合的部分地区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具有观赏、休闲功能的公园式果园”。

  一圈问下来,记者的感受是:对农业观光园的概念,不同的部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界定。不过,记者在采访中颇有收获的是学到了不少新名词,比如“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综合性农业观光园”、“专业型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等,以及对农业观光园不同的划分方式,有“自然的”、“人文的”、“纯农业”等。

  北京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刘军萍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对什么是农业观光园,多大规模才能算是农业观光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所以,今年市农委、市规委和市统计局将会给出一个标准后统计观光园的数量,并出台一套农业观光园的评价体系,预计将包括接待能力、门票、餐饮服务等方面。”

  对于政府规划,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陈孟平建议,政府应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如土地、气候、水利等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具体建多少家、每家种植什么品种,这是由市场自发调节的,但如果市场机制出现问题,政府要予以干预”,此外,政府还要特别防范一些所谓的农业观光园打着“观光”的名义,圈地占良田,发展房地产项目。

  农业观光与“体验经济”相去甚远

  有调查显示,北京市数百万城市人口中,每年有三分之二的人要到郊区休闲旅游。也正是这个数字预示了北京农业观光园发展的巨大潜力。但问题是不少游客反映:现在去郊区休闲观光,大家联想到的无非就是蔬菜和果品的采摘、品尝农家饭、住农家院等活动,但一次新鲜,二次乏味,三次就厌烦了——农园能给旅游者提供的农家体验太单调了。

  连吃带住包玩的观光园目前在北京并不在多数,更多的大概是那类在门口挂个“欢迎采摘”的牌子就以“观光园”名义对外营业的果园、采摘棚,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就曾有外国游客提起投诉,理由是“没有厕所”。

  新特果业的董成祥也承认自己的葡萄采摘园活动不够丰富。对此,他也正着手做一系列的施工完善,譬如,赶在8月观光采摘高峰期到来之前,将摸鱼池、欧洲庄园式的餐馆、葡萄酒作坊等配套设施一一建立起来。

  有专家建议,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借鉴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譬如:朝阳蟹岛“度假酒店”的发展模式,密云互润集团“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旅游观光为辅”的模式,或是顺义安利隆山庄“现代生态农业”的模式,都有其可取之处。怀柔县农委主任王泉生也介绍说,怀柔县现在正在规划走民俗村和农业观光园区结合发展之路,另外还有四季采摘的项目推出,尽可能丰富游客多层次的需求。

  北京市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史亚军认为,农园的发展模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中一定要内含“文化”体验。今年4月中旬,平谷的“北京百万市民观光果园采摘游启动仪式”就不单是采摘,还包括选举形象大使、北京名果名园科普知识竞赛、摄影、征文等活动。把农业观光和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丰富游客的体验,向高层次发展将是农业观光园的生存之路。

  观光园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

  有资料统计,2003年全市接待采摘游客300余万人次,采摘果品1892万公斤,采摘收入达1.12亿元,采摘成为农业观光休闲的最主要方式。刘军萍解释说,采摘果园成为现在农园主要休闲方式是因为果园“进入门槛比较低,成片的果林稍做改造就可以采摘”,“这是最原始的,也是低层次的农业观光休闲产业模式”。

  这些经营者多为本地农民,当他们意识到身边的环境资源可以作为“摇钱树”,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干脆照搬别人的模式,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管理模式的情况下仓促上阵,惟恐错失良机。

  其实这里折射出的是农业观光产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粗放的现状,而更高级的农业模式,譬如教育农场等,北京就更缺乏专门的经营人才。但即使是这种只提供采摘的“入门级”观光果园,刘军萍告诉记者:“由于现在的果园都是农民自己经营,在宣传策划、争取客源的商业环节上还是跟不上,把做农业出身的人变成经营商业的人才还是需要过程的。”

  一位专家在分析北京农业观光园投资主体构成时说,无论是集体投资建的观光园,还是个别农民借着集体关系低价圈地建的观光园,绝大多数的农业观光园还与专业经营管理者无缘;其中还是以集体投资居多,而且很多都不盈利,就靠乡镇企业的收入来补贴。

  顺义区农委产业化办公室任科长也告诉记者,目前顺义私人投资建的果园现在还比较少,现在走的道路是“通过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但进入市场后就盈亏自负了,所以还是非常需要懂经营的人才来投资建园。

  针对人才匮乏的问题,刘军萍认为,农业观光园可以走“协会”发展的思路,用“协会”的形式把农民统一起来,统一挂牌,统一售价,约束会员行为,避免无序竞争,而且也可以统一创品牌。

  商报链接:农业观光园

  农业观光园的雏形源于上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一些富裕有闲阶层人士因厌倦城里生活,周末开始到农郊进行一些活动,70年代在日本、美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产业规模,90年代开始在我国应运而生,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将包括“观光农业”在内的“都市农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

  发展观光农业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在一些发达国家,观光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作市民农园,农家将部分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业余耕作,市民可以自己动手,种菜、施肥、浇水,进行农田管理,还可拿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另一种称作农业公园,市民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园里观光,看看碧绿的蔬菜,闻闻芳香的鲜花,采摘鲜嫩的水果,临走时,还可以得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鲜农产品。目前北京多仿造这类模式。商报记者杨雪婷吴婧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农业观光园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