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信贷增长偏快 为防通胀加息时机是否成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5日 08:09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 董砚龙 由于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央行此次出台的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明确:主要是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会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积聚金融风险。
显然,这包含着升息所无法涉及到的问题: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范金融风险。连续调整存款准备金控制信贷规模表明管理层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货币问题,还涉及到金融机构的稳定问题,这事关整个金融体系的问题,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不仅仅是个货币政策。 然而,相对于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只是个比较温和的政策。年初确定的今年GDP增速目标是7%左右,但是有关的学者已经预测,今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速将达9%左右。无怪乎有专家提出,要控制房地产等行业的投资过热,防止通胀,下一步唯一的出路就是加息。因此,目前是否需要出台提高利率这个“杀手锏”就成了近期人们关注的问题。 那么,升息的时机是否成熟?同时调整存贷款利率将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全行业融资成本将出现上升,并且将抑制消费的增长,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目前到底是否过热各方分歧很大。对此,4月11日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似乎对此给予了最好的诠释:必须继续加强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但要明确重点,区别对待。 会议强调:调控的重点是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缓解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矛盾、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等薄弱环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细细研读,这无疑为今后宏观调控政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决策层一直强调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大起是管理层不愿看到的,但是由于我国刚刚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景气周期,没有大起前便出现大落更是管理层所不愿意看到的。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还有许多数字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如去年第一季度工业增长率是17.2%,比2002年同期加快6.3个百分点,而今年第一季度工业增长率为17.2%,只比去年同期增长率增长0.5%,出现明显回落。另一方面,今年第一季度投资比去年要高,但从需求上看却并不是很高。 许小年此前也曾经表示,传统的经济过热,其显著特征是通胀,但是由于产能供给的增加远远超过了需求的增加,当前中国的经济并没有出现通胀。如果供给的增长高于需求的增长,那么随之而来的就不是通胀,而甚至可能是通缩。 由此可见,如果近期升息对于目前有效需求的不足产生打压,刚刚走出通缩阴影的经济有可能再次陷入低迷。 此外,提高贷款利率势必会缩小存贷款的利差,直接影响我国银行的经营安全。 统计显示,尽管由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存贷利差所占各家银行收入的比例已明显缩小,但其仍是各家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存贷款的利差缩小将会严重打击各银行利润来源。而如果采取存款利率不动,只提高贷款利率或者使利差扩大的话,将直接刺激银行放大贷款,控制信贷规模过快增长的政策将失去作用。 另一方面,升息显然会严重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美元利率保持平稳,人民币升息将会刺激国际投机资本,吸引大量游资进行套利,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构成威胁。 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贸易逆差。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39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2%,其中出口1157.1亿美元,进口1241.4亿美元,分别增长34.1%和42.3%,累计贸易逆差84.3亿美元。人民币汇率如果升值将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对于会采取何种货币政策来防范通胀,央行显然有着缜密的考虑,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表示目前升息还不是时候,消费物价指数(CPI)有所提升但还不到要调利率的程度。 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调控政策应循序渐进,在控制投资方面,既要防止过快增长又不能使其资金链出现断裂,一旦哪个地方资金链断裂就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一串连一串,债务链将接踵而至,硬着陆意味着我们将进入一个一再调节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