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 正文
 
易宪容:遏制投资过热重点应多方面控制房地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4日 12:15 中国经济时报

  易宪容

  早在2003年9月,央行就试图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削减商业银行对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今年初,政府也对三大热行业投资进行一定的限制,央行在3月份推出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但效果都不显著。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2004年前两个月钢铁业投资增速仍达到172.6%。水泥行业目前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786亿元,同比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增加5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达到43.6%,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了6.6个百分点,消费物价指数今年前两个月也分别同比上涨3.2%和2.1%。

  随着2004年第一季度数据的公布,人们(无论是学界还是媒体)对国内经济过热基本上有了共识。国务院最近召开常务会议提出要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央行又祭出提高存款准备率零点五个百分的“法宝”。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政府三申五令、央行出台一个又一个的货币政策,对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就是不见成效?是宏观经济政策失灵还是现实经济环境有了新变化?用传统的方式、老的思路能够了解目前国内投资过热的问题吗?如果不能,新的办法与思路又在哪里?

  其实,这次国内投资快速增长,主要是房地产快速增长拉动的结果。可以说,近两年来,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信贷的超高速增长、个人消费的增长都得益房地产市场的增长。看看2003年,尽管上半年的SARS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但是到年底一结算,GDP增长则是几年来新高。何也?如2003年前两个季度的GDP比上年同期增长8.2%,商品房的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43.9%,占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9%增长到5.1%。有学者研究表明,在中国,当城镇住宅消费需求增长1%时,GDP将增长0.137%。2001年和2002年城镇住宅消费需求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了17.37%和20.32%,那么这两年城镇住宅消费需求对于GDP的拉动分别为2.38%和2.78%。估计2003年与2004年会比这更高。

  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当然是以下几方面合力的结果。如一是在于中国住房商品化之后民众有此需求,并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了民众需求;二是在于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垄断性的暴利市场(近两年来已有资料表明,在中国前一百名富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从事房地产业,而在国际上这一比例仅为6%),驱使开发商千方百计地扩张;三是政府不仅通过卖地增加其财政收入,而且房地产的发展拉动当地整个GDP和税收的增长,一箭双雕;四是为银行及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开辟一条风险小收益高获利途径等。有了这样一种合力房地产岂能不快速增长?

  房地产的快速增长,必然会拉动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增长。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快速增长,而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又会造成电力、燃料、运输等方面的紧张。有数据表明,2003年中国钢铁行业的36家上市公司(占市场份额90%以上)中,到2004年4月7日止,行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4%,行业平均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1%,行业平均利润率达到12%(最高达到22%)。在整个国内外金融市场银行低利率的情况下,钢铁业不仅创造了购销两旺的局面,而且获得了超额利润。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钢铁业的投资会停止吗?不仅资本家会为百分之分百的利润铤而走险,在利益单位最大化的中国,面对如此之高的收益率,这些企业也未必会因中央一声令下而退之。

  因此,只有这些行业产品需求减少、价格下降,而导致利润下降,特别是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时,这些行业的投资才会降下来。那么,这些行业目前的需求怎么样?是如有些部门预测的那样生产能力过剩吗?市场的价格信号表明并非如此。正是强劲的需求推动着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些行业生产能力在未来会过剩吗(不少政府部门的预测就是这样)?早几年政府部门曾预测过中国电力未来会过剩,要求几年内不要投资电厂。但实际上呢?在世界各种产品都十分过剩的今天,电力紧缺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大瓶颈。因此,对这些产业如何压缩,企业其实比政府部门更为清楚。如果政府部门对这些快速增长行业用冷水浇灭,可能会达到政府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的目标,但对实体经济的打击也是不可避免。

  可以说,对于这次长达一个年多的投资快速增长,两个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各地方政府。十六大以后,各地方新一届政府为了让自己快出业绩,多出业绩,就寻找那些短平快的经济增长点扩张,如房地产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时间,各种房地产项目上马,各类开发区建立,地铁筹建(全国正在建设与筹建有83条)蜂拥而上。政府首长的业绩也就通过由此产生的“财政收入增加、GDP和税收的增长、投资快速增长”显示出来。

  当然,如果没有银行在融资上出手,这种投资需求也是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近年来,国有银行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有银行不仅要从以往的传统体制中转换出来,建立现代公司制度,而更为重要的如何寻找到风险低收益为的赢利模式。而扩大信贷规模对金融产品单一的国内银行业来说是最好的方式。

  2003年,四大国有银行利润大增(光中国工商银行就有621亿利润),何也?关键是房地产等行业的快速扩张使得银行信贷迅速地增长。2003年用于房地产开发的贷款增长了49.10%,用于个人住房消费的贷款增长了47.25%。也就是说,尽管2003年出台了关于住房信贷的121文件,但是该文件作用不大,银行受利益的驱使更注重的是本单位信贷业务的快速增长。而且这些贷款时间长、数量大的项目,更是银行业务争夺的对象。有银行与政府的推波助澜,企业投资的冲动一定会火上浇油。可以说。这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零五个百分点,对银行信贷会有一些影响,但不会太大。

  因此,对于这次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仅仅是用传统的思维(如与同期比较过热的程度,而不是市场需求的情况)、传统的方式来做(如信贷收缩),要想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而是应该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这次投资过热的根源或源头(房地产),然后根据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

  但是,房地产业投资要通过政府方式来控制它并非易事。一方面在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特性。尽管房地产是一种资金密集性的产业,但货币政策要通过多种间接的方式才能传导到该产业上来。同时,即使货币政策机制传导到房地产业上来,也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滞后性。比如一个大的房地产项目,它会有一两年的周期,有些会有更长的周期。如果货币政策在项目后期发生时,可能对该项目影响会不大。如果出台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业没有什么影响或冲击,要想让其他产业收缩与控制是不可能的。而对房地产的控制主要应该放在需求上,严格准入规则与条件,这样既可以减少房地产的需求,也可防止银行今后面临的风险。

  减弱政府在房地产及城市化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冲动是这次有效遏制投资快速增长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同时,政府还要通过对土地的供应来进行调控。可以通过土地批租价格来控制房地产商过高的利润,促使房地产价格下落。房地产商的利润一减少,不少开发商就会退出该行业。只要房地产一降温,上面所指的三大过度产业的投资也就会降下来。

  总之,在我看来,这一波的投资过热,与以往的投资过热是不同的。遏制这种过热的经济,仅仅在货币政策上让一个个卒子过河是不够的,所导致的效果也会十分有限。重点应该是从多方面的合力控制房地产。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