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亿增加额背后:农业贷款暗藏玄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1日 14:47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萧亦林 梁美娜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了1~2月份的金融运行情况,其中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农业贷款增长迅速,增加了802亿元。据记者了解,这其中农村信用社的增加额就达到了776亿。
“不要就此乐观地认为今年的农业投入有了突破性的变化,实际上,这里面有许多变数,甚至是一些偷天换日的虚假景象。”一位长期在基层银行工作的人士对此推断说。 “支农”只是一个障眼法 “农民的储蓄存款要占到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但贷款放在农业上的却很少”。江西一家县级农信社的主管向记者透露。 “我们大多数信用社的贷款并不愿意放在农业上。因为农业贷款多为小额贷款,成本高,管理难度大。而我们当地的工业又不发达,现有的几家工厂经营效益不好,我们也不敢给他们贷款。”该负责人强调说。 事实上,我们的许多贷款项目都是借投资农业的旗号,放在了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上。这位负责人毫不避讳地说。其实,这种情况在江西的农信社当中相当普遍。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长三角一些经济发达的市县,农信社的农业贷款却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形。据当地一家农信社透露,这家农信社目前的贷款余额高达50余亿元,但纯粹的农业贷款还不到2000万元。据说,这家农信社的农业贷款约占全市农业贷款总额的80%,照此估算,这个市的农业贷款仅为全市贷款总额的1/1000。 对此,该农信社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农信社的农业贷款余额每年都在下降,农业贷款在整个业务量当中比重非常小。”据了解,这家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近两年每年要下降将近200万元,下降率在10%左右。 当地农业贷款为何受此冷遇?该负责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地农户比较富裕,农业上的资金并不短缺,同时由于农业收益低,农民也不愿意对农业进行大额投资;二是农信社本身对此兴趣不高,因为农业贷款利润相对较低。 据介绍,这家农信社的贷款有八成以上是放在了民营企业当中,占到了全市总额的70%。在这些民营企业当中,不少业主在办厂之前便是农信社的农业贷款客户。在他们办厂以后,农信社的贷款也随之农转工。据悉,目前这家农信社正在积极筹备改制为商业银行。“今后将会更多地考虑到股东的回报和利润,所以作为收益低的农业贷款很有可能会更少。”该人士最后说。 农村信用社该怎样对待“三农”这张牌? “某些地方‘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事,还是存在的。”国家统计局农金处处长王明华告诉记者。 而事实也是如此,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1~2月份用于农业固定投入的资金仅为1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从事农村金融财政研究的张元红研究员也认为:近几年来,几大国有银行基本上不怎么增加贷款,特别是在县一级,尤其是农业银行,基本上就没什么贷款,由于审批权上收到市或省,所以说农业贷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村信用社,再加上今年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的加大,应该说在这一阶段,是农业贷款的高峰期,贷款的政策会有所松动。 他进一步强调说,国有银行面临改制,而有些地方政府的一些在建项目或半拉子工程还要继续投入一些资金。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增长得如此之快,也暴露出地方政府与农信社之间的微妙关系。 “融资作为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应该是政府干预得越少越好。政府过度参与地方银行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源的浪费、效率的低下和利益的扭曲,尤其容易造成宏观政策在地方的畸变。”中国人民银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剖析说。 关注“三农”问题的大环境,可以说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所以,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认为:“只有改变政府和农村信用社的‘博弈’模式,重视并打好‘三农’这张牌,才能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引向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