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发行复活:它,还是其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1日 09:55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徐恺 见习记者 刘涓涓 海口报道
复活进行时 像一个在地板上滚动的大球,海发行的复活,发出巨大的但含义不明的响声——也许只要途中一粒小小的石头,就可以改变它的方向。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直到目前为止,这个大球一直在向前滚动之中。 “就在你们的报道出来以后,央行就来人对这个事情进行调查,”3月17日,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的一位人士透露说,“他们在海口前后呆了三天。” 该人士所说的报道,系指本报去年底关于海发行复活动向的率先报道(详见本报2003年12月15日,《海发行复活悬念,秘密计划已送央行高层》)。据称,在该报道见报一周以后,央行就派出了四个处级官员前往海南调查,姿态显见积极。 但是与央行的积极姿态相比,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中国银监会及其在海南的派出机构,对此事并无任何回应或举动。 海南银监局的一位人士在电话里对记者说:“我们不知道海发行复活一事。” 在人行海口中心支行的这位人士看来,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至少说明,银监机构对海发行的复活持相当谨慎的态度。”而在中国,银监会正是所有金融机构得以合法营业的发牌机构。 在这一冷一热之间,可以想见的是,海南省地方政府的焦急心态。人行海南分支机构的一位处长说,为了海发行的复活,地方政府与银行监管机构之间已经发展到“倒逼的地步”。 “地方政府逼着监管机构向高层要政策。”该人士一边摇头一边说。 地方政府的焦急不难理解。海南,这个距离大陆并不遥远的岛屿,一度成了金融家和金融投机者的天堂,它几乎催生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创新意识和行动。在此历练出道的金融精英,其中不少至今仍在国内金融界享有自己的地位和威望。 但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海南泡沫一夜破灭,将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拖入泥潭。到目前为止,海南依然被各大商业银行视为“信用高风险区”,全都小心翼翼地捂紧了手中的贷款。曾经的辉煌随着大厦倾塌的后果,砖石一样砸在今天海南的身上。 资料显示,海南省去年的各项存款余额为1000亿元左右,而各项贷款余额仅为800余亿元——据称,这还是在上年度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的结果。 海南地方政府还有“心腹之患”——到目前为止,海南省地方金融体系已经不复存在,成了一个没有地方商业银行、没有地方信托、没有金融租赁公司的地方金融“三无”地区。这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前中海油CEO卫留成,在正式履任海南省省长以后曾经对媒体透露,将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海发行的复活工作。 但是,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认为,在中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系下,地方政府对这一切并不具有最后的决定权。监管机构最后的忖度,将为事件的发展增加不确定因素。 它,还是其它? 海发行将以什么样的方式重新回到它告别多年的海南﹖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海南金融界乐意探讨的话题。 是“肉身复活”,还是“借尸还魂”?与其说这是关于悬念的猜测,还不如说,是关于海发行复活可行性的探讨。 3月19日,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二楼会议室,举行了一场“海南发展与金融”的专题学术沙龙。来自海南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当地金融监管机构的10多位人士,出席了此次了沙龙活动。海发行复活,再一次成为沙龙的主要话题。 沙龙上论者观点各异,但占主导的声音认为,从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讲,海发行的复活是必要的,而且时机已经成熟——关于这一点,论者们主要从海南经济发展的现状来加以论述。 沙龙认为,目前,海南经济已经摆脱了房地产、金融泡沫的影响,全省经济走出低谷,海南GDP增长率已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去年GDP增长率达到了10.5%。海南的经济信心正在恢复,而地方金融体系的重建将进一步推动海南经济的良性发展。 大方向的一致并不表示所有观点的统一。在不同的观点之下,也隐藏着海发行重生的不同路径推测。 关于海发行复活必要的理论大致有二,可以称之为“象征论”和“支持论”。持“象征论”的金融界人士认为,作为地方商业银行,海发行的复活并不一定真正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但海发行的复活,将对恢复海南曾经遭遇“灭顶之灾”的金融信用有巨大的作用。 “海发行是中国第一家被关闭的商业银行,如果复活,又将是第一家重新开张的被关闭的银行,”一位来自银行监管机构的人士说,“这等于向社会宣布一个新的海南形象的诞生,可以很好地改善海南金融高风险区的形象。” 而在这种观点看来,所谓支持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过是书生之见”。“地方银行也是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是他们必然的选择,不存在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说法,”这位人士说,“况且在现在信用体制缺失的情况下,如何能特别支持呢?” 在这种观点之下,海发行的重生路径自然地被描述为一场“肉身复活”的过程。因为这样,才可能向社会宣布,“海南曾经受过伤的地方如今已经痊愈”。 但是这种路径的实现,面临着一些操作层面的难题。首先面临的自然是债务的解决方案。 直到今天,海南发展银行仍有高达70亿元的巨额债务。如何处理这些陈年的债务,使各方利益达到平衡,是这一方案能否成行的关键。业内流行的两种设想是:或者将债务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能收回多少算多少,各方债权人都承担一定的损失;或者就干脆债转股。 但从前者来看,并不容易协调各方利益。一方面中国还没有将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的先例,能否执行难以说定。另一方面,各方的损失程度究竟由谁来确定等技术问题都没有先例可循。而对于债转股,有业内人士颇为担心股本金的虚置将对新生的海发行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而且,债权人们索回债权的想法相当强烈,恐怕也让这一方案不易执行。 海发行的一位债权人说:“我们最想?我们最想拿回我们的钱,那是最可靠的。” 而这一方案的最大问题是,肉身复活的海发行是不是还能重新拥有一个银行的足够信用?“我担心的是,海发行这个名字的重生,可能会给储户们带来可怕的回忆,以至于没有谁敢放心地往里边存钱,”一位国有商业银行海南分行的行长级人物在沙龙上说,“银行的信用不是一朝一夕建立得起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论”者提供了另一种海发行“借尸还魂”的选择:或者干脆重新设立一家新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但是这将涉及到一家新设立银行的难度问题。“这种想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位银行监管机构的官员说,“原来设立一家你关闭了,现在又设立,如果又出现风险怎么办?” 这位官员提供了另一种路径选择:重组海南同样已经被关闭的“金牌”信用社,把它改造成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这家城市信用社盘子小,债务只有3000多万元,”这位人士说,“重组的可能性很大。”据称,他们已经向海南省政府提过这一方案。 “支持论”者认为,修复和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支持意义。“既然是为了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一定要复活海发行呢?” 政策导向 从卫留成的几次公开讲话中,可以勾勒出方案的大体思路,即通过重组、引资组成一家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有消息人士称,著名的外资投行高盛已表达出要参与海发行重组的意愿。 对于国外的金融投资者或者民营资本来说,通过重组地方商业银行提前进入中国国内金融市场,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可以说,对于海发行的复活,其主要的难题应该不是操作,而是政策。 据相关人士透露,关于海发行复活的课题,正在由海南省国资委牵头进行相关研究和设计。“这个方向是对的,因为国资委下边有很多资产可以利用。”这位人士评论说。 不过,海南国资委对此予以了否认。“我没有听说此事。”该省国资委一位副主任对记者如是说。 大球在继续滚动。有多少人能从响声中听出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