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前总理中国狩猎 房贷证券化获批证监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31日 08:3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资产证券化终于要破题了。 当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和数家中小银行奔走无果之际,浦发银行一只脚已经迈入了这个门槛。 3月29日,现任麦格理管理咨询公司董事会主席保罗·基廷透露,浦发已于近日获证
目前,保罗·基廷,这位精力充沛的澳大利亚前总理正试图与浦发建立合作关系。 不过,可以让其他银行减轻失意感的是,知情人士透露,最近银监会正在加紧制定“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管理办法”。这意味着,不久以后,自西方引入的房贷证券化,将正式拥有合法定居的中国“绿卡”。 保罗·基廷信心十足地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住房贷款证券化的管制一直非常严格,但我相信,允许实行住房贷款证券化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浦发惊喜建行等待 当记者致电浦发银行证券事务代表杨国平和个人金融部总经理汤森培时,两人都有些欣喜,但表示还没有收到证监会下发的正式通知。 汤森培说,浦发的房贷证券化方案是去年年底提交的,方案设计将该行200多亿住房贷款中的一部分证券化。至于具体的操作模式,汤表示,可能由本行的部门来运作资产包,然后委托给外部投行类机构进行销售,最后的做法还要看监管部门的意见。 与浦发方面的“欣喜”一样,也许很少有人能想到,第一个摘取房贷证券化的银行,居然不是呼声很高的建行或工行。 房贷证券化是建行多年来的心头之痒。这个稳坐国内住房贷款市场第一把交椅的大佬一直在房贷证券化上孜孜以求,屡败屡战。 上世纪90年代,建行便在其房地产金融部下专设了住房贷款证券化处,积极探求如何将这一舶来品更好地本土化,并前后三次向央行递交房贷证券化方案。去年年底,建行第三次提交的方案再度未获监管部门通过。 一知情人士透露,建行的方案之所以屡次未能通过,主要原因在于建行所设计的德国模式是否可行仍有争议。建行所借鉴的德国模式,就是在建行内部搞一个专门运作证券化业务的“壳”(即SPV),将建行可证券化的住房贷款资产拨进这个特殊的SPV中,证券化的资产仍然属于银行的表内资产。建行现在的住房贷款证券化处,便是这个特设机构的前身。 如此设计看似一件一箭双雕的美事。住房贷款本身就是银行的优质资产,不良率是所有信贷资产中最低的,如果将其证券化后仍保留在表内,银行一方面可及时收回资金,享有证券化带来的充足现金流;另一方面,又可冲淡不良资产率,继续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增色。 无独有偶,工行提交的方案也着眼于表内融资。 但有不少人担心,这样的房贷证券化是不完全的。对监管层来说,实施证券化的最大好处,是将现在完全聚集于银行身上的风险分散给投资者。而由银行来操作资产证券化业务,并将资产保留在表内,并未实现“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不能达到分散风险的根本目的。 不过,作为建行方案设计方之一的保罗·基廷并不这样认为。他的看法是:“建行的方案虽然被驳回了,但方案本身没有问题,也不存在成熟与否(的问题)。关键是建设银行正在上市的过程中,一举一动都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监管部门什么时候允许我们做了,我们就什么时候做。” 最终,证监会首先选择了浦发。 一位银行人士分析,监管层在挑选房贷证券化的试点时,会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这家银行是否有较好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否具备操作房贷证券化的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二是作为试点的银行应该是中等规模的。而浦发正好基本符合这两个条件。 保罗·基廷的中国故事 对保罗·基廷来说,浦发获批是一个既欣喜又惆怅的消息。 欣喜的是,经过8年等待,证监会终于放开了房贷证券化的大门;惆怅的是,第一个拿到许可证的,竟然不是与它共同为此奔走8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建行,而是尚未与它建立起合作关系的浦发。 保罗·基廷担任董事会主席的麦格理管理咨询(上海)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外商独资的房贷管理咨询公司,伴随建行走过了8年漫漫旅程,亦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房贷证券化在中国的演变过程。 麦格理成立于2002年3月,由澳大利亚最大的房贷公司——麦格理房贷公司及Phalaris公司共同设立。麦格理房贷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银行之一的麦格理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在本国房贷证券化市场拥有超过20%的份额;而Phalaris则隶属于赫赫有名的澳大利亚前总理保罗·基廷。 然而,显贵的出身并没能使麦格理在中国的房贷证券化之旅一帆风顺。当麦格理雄心勃勃地闯进来的时候,中国的房贷证券化还只是零。 由于国内贷款证券化法律的缺失,麦格理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公司名称的注册。麦格理市场经理陈立明说,麦格理的英文直译应为“麦格理证券化公司”(Macquarie Securitisation Shanghai Co.Ltd),但在中国,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有证券化公司一说,麦格理只好把“证券化”改为“管理咨询”,结果一个名称钻出中英文两个版本。 实际上,麦格理早在成立正式机构之前的1996年,就已经涉足中国市场,并与建行一见钟情。和国内大多数人一样,麦格理认为,“建行是中国住房贷款的龙头,房贷证券化也应该由建行来牵头”。 自1996年起,麦格理与建行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麦格理担任建行的房贷证券化顾问,并帮助建行设计房贷证券化方案。”麦格理总经理章利华说。 据保罗·基廷介绍,麦格理的主营业务主要有两类,一是住房贷款引荐,二是房贷证券化。由于他们与建行共同设计的房贷证券化方案屡屡受挫,这段长达8年的姻缘一直开花不结果。双方只在住房贷款引荐业务这一层面上有合作成果,即麦格理为建行上海分行的住房贷款项目进行引荐、初期审理和客户鉴别。真正的房贷证券化业务仍在纸上谈兵阶段。 方案三次未通过的确让人失望,甚至有人开始质疑麦格理的眼光。一位房贷专家就毫不讳言地说:“麦格理看走了眼,中国不可能那么快实行房贷证券化,银行也舍不得卖掉这么好的一块资产。” 但保罗·基廷一直坚定不移。 他的理由是:“实行房贷证券化的趋势很明显,主要看谁先做。因为银行大量的贷款必须有相应的资产对应,而住房贷款期限长,会占用银行大量资金,使银行很难再发展其他业务。特别是央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以后,一些中小银行更加需要资金。” 保罗·基廷还预言:“几年前上海的二手房占整个房地产市场的30%,去年达到50%,不出两年,就会达到70%。越来越大的房贷消费市场,需要更有效率的房贷服务体系。” 银监会制定管理办法 伴随着浦发获批试行房贷证券化的信息,一个惠及更多银行的利好消息也传了出来:银监会已基本完成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工作,正在加紧制定“住房贷款证券化管理办法”。 “现在做房贷证券化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了,法律上不清楚的地方应该可以解决,商业银行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麦格理总经理章利华说,“特别是现在银监会加强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放贷规模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银行资金要源源不断地循环以扩大业务,就得实行证券化。” 要求银监会制定管理办法的呼声越来越高。 去年12月,工行行长姜建清在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公开呼吁,中国住房按揭贷款已积累了1万亿,形成了巨大的潜在投资者群,市场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推进住房按揭信贷资产证券化实施的时机已经成熟。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去年9月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累计余额已达12000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此前亦曾指出,早在5年前,监管当局即出面召开了抵押贷款证券化方面的会议,但具体改革措施一直未能推出,这不是品种和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进行按揭贷款证券化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确保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特征,二是确保特设机构SPV的破产隔离特征。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建立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而银监会的管理办法是其中的基础部分。同时,财政部、税务总局等还应相应制定一些会计、税收等专业方面的暂行规定。 有业内人士担心,房贷证券化涉及到银行信贷、财政税收、证券、保险、房地产等主管部门,多头监管和政出多门,会不会导致市场混乱甚至阻碍市场发展? 章利华则进一步指出,除了法规方面的空缺,房贷证券化还面临着另外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资本市场不健全、市场流通性不够等。证券化初期,面向的投资者可能非常有限。 本报记者 吴雨珊 上海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