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外资攻城略地得势 9700亿中国化工市场半壁失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31日 08:13 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初,中石化腈纶销售公司在上海成立并正常运转。至此,中石化内部四大腈纶生产商在销售上内耗的局面划上句点。

  国内37%的腈纶市场份额被统一操控起来,这对于五成以上份额被外商拿走的中国化工市场,无疑是一件好事。“攥起来的拳头才更有劲儿。”一中石化人士兴奋地说。

点击会看到更多的新闻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中国最大550家进口企业排名中,中石化、中化进出口总公司、中石油,分别排在第一、第三和第八的位置上,进口总额达到311.5亿美元。而进口的产品,除去原油就是化工产品了。

  近期,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阶段性报告》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中国化工市场最终将形成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

  “即使将来国内石化企业产能有较大提升,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也难以改变。”一位了解报告内容的中石油专家说。

  需求黑洞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简称石化协会)最新掌握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化工市场总量达9702亿元,接近国内GDP总量的10%,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而报告所揭示的化工产品巨大的需求黑洞,同样令人吃惊。2003年,国内乙烯需求量15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611万吨。合成树脂进口1907.3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5.9%;合成橡胶进口10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5.7%;苯乙烯进口266.1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73.9%。国产磷肥只能满足需求的70%,染料品种数只能满足纺织行业需求的50%,农药品种数也只能满足农业需求的65%,子午线轮胎仅能满足37%。而许多精细化工品,国内甚至无法生产。

  “9700亿的市场,让外资拿走了一大块。自己的产能不足,人家来卖东西,还算是帮了中国的忙。”一位业内人士无奈地说。

  中石油、中石化,为国内化工产品主体生产商,而乙烯、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主要化工原料,基本被这两家垄断。仅以最重要的石化产品乙烯为例,中石化生产该产品的历史最好水平是在2003年,但其414万吨的产量却只占国内需求总量的28%。

  而中石化已然是国内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

  尽管中石化正在对齐鲁石化、燕山石化、扬子石化等所属子公司的乙烯装置加紧进行扩能改造,但其2004年的乙烯计划生产目标仍仅为415万吨。即使中石化把与BP、巴斯夫合资的上海赛科、扬子巴斯夫乙烯装置投产后的产能包括在内,其新增产量也不超过160万吨。

  记者粗略推算,按照5吨原油能够生产出1吨乙烯计算,国内2003年的缺口为900万吨,折合成原油就是4500万吨。

  “在国内石油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化工产品的产量不可能有大跨越的增长。而乙烯等化工装置的建设,又往往耗资数百亿元,技术要求也很高。所以国内企业,目前确实没有能力迅速增加产能。”上述人士分析,“因此,相当一段时期内,国内石化产品产量的增长,将远远落后于国内需求的增长。”

  外资攻城略地

  与中国能源供给严重不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日、新加坡、中国台湾的产能严重过剩。

  另外,中东地区亦利用廉价原料优势,大力发展石化业出口。沙特阿拉伯1998年底就拥有335万吨乙烯的年产能,居世界第8位。

  记者从有关机构获得的数据是,中国5大合成树脂,基本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67%的进口合成橡胶从日、韩和台湾地区进口。

  石化协会数据显示,以韩国为例,2002年,韩国生产合成橡胶1609万吨,其国内仅消费了894.7万吨,占总产量的57.7%。其余的42.3%,即714.5万吨,全部出口到国外。而80%都出口到中国。

  到中国投资办厂,成为各大能源巨头抢占中国市场的直接招数。

  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等国际能源巨头,几乎都已在中国投入巨资。投资额度最高的BP,在华投资已达45亿美元;壳牌投资额也达17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壳牌、BP亦计划在未来5年再投11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世界前100家化工公司,如巴斯夫、拜尔、杜邦等也已在华投资。其中,拜尔投资31亿美元,拥有12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并且,其已制定出在上海石化工业园投资31亿美元、同时兴建7个项目的投资计划。

  事实上,截至目前,中国5家大型乙烯合资企业已经组建:巴斯夫与扬子石化合资的扬巴一体化60万吨/年乙烯工程;BP与上海石化合资建设的90万吨/年乙烯装置;埃克森美孚与福建炼化、沙特阿美合建的60万吨/年乙烯工程;壳牌公司与中海油合建的南海80万吨/年乙烯工程;埃克森美孚与广州石化合作改扩建炼油和乙烯项目,将使广州石化炼油能力扩增至1000万吨/年,乙烯产能计划扩大到100万吨/年。

  自2004年末始,五大合资乙烯装置将陆续投产。

  外资搅动的不止是乙烯领域。

  BP在四川拥有中国最大的醋酸厂,占国内市场份额高达30%。BP还宣布,2007年内将投资40亿元,在珠海建设世界最大的聚酯原料PTA生产基地。

  在BP参与的上海赛科项目周围,还聚集着巴斯夫公司世界最大的聚四氢呋喃和四氢呋喃项目、拜尔公司世界级规模的MDI和TDI,以及聚碳酸酯项目。

  而欧美一些公司,在洗涤用品、涂料、生物制药等化工下游领域更占有巨大份额,有的产品甚至开始形成垄断。

  在中国润滑油市场,国外公司的份额虽然只占到15%,但其全部集中于高端市场,高端市场利润的85%纳入外资囊中。而在整个石化领域,从1985年起,三大石油公司、四大化学公司共申请专利4330项,60%的专利份额已被分食。

  借鉴韩国模式

  记者从海关总署获得消息,按照WTO规定,中国今年将继续降低有关化工产品进口关税。如乙烯关税由2003年的2%降为零;苯乙烯由4.2%降至3%;PTA由11.8%降至10.7%;聚乙烯由12.9%降至11.6%。

  届时,国内外化工市场合二为一,国外化工品长驱直入,再有合资企业的建成,国内化工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流失。而国内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上与能源巨擘们尚相距甚远。

  一位石化业专家反复强调,过多地丧失自给能力,对民族化工产业发展不利。

  中国石化协会副秘书长、资深专家杨伟才在深入研究韩国石化业发展后认为,“韩国模式对中国目前石化业发展有借鉴意义”。

  他介绍,韩国石化业在短短30年内,就建成了蔚山、丽水、大山三大石化工业区,成为世界石化业最重要基地之一。目前,韩国乙烯年产量比1980年代末期骤增5倍。

  在蔚山、丽水和大山建设三大石化工业区后,政府通过对土地、资金、贷款等方面的调控,严格限制了第四个工业区的兴建。同时,强令只许存在8家石化大公司,并均集中于工业园区内,以便形成资源一体化优势。

  而受制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足,8大公司成立时均采用合资形式,允许并希望外资控股;公司发展起来后,政府促使公司上市,并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其流通股票,进而使国内公司成为其控股股东,使8大公司成为韩国企业。而外资收益颇丰后,也逐渐淡出韩国石化市场。

  而中国目前的上海赛科、南海壳牌、扬子巴斯夫等几大合资乙烯项目均为双方各控股50%。“这样必然扯皮,谁说了也不算,工程进展很慢。不过最近这个强行的限制已经取消了。”杨伟才说。

  至于韩国模式是否适合中国石化业发展,记者请教几位专家的看法,态度并不一致。但业界对于目前国内逐步形成两大园区(上海漕泾工业园区、南京石化工业园)、10大乙烯基地(齐鲁石化、茂名石化、大庆炼厂、福建炼厂、扬子石化、上海石化、兰州炼化、大连炼厂、燕山石化、抚顺炼化)的发展策略均持肯定态度。

  特约记者 田宇 北京报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化工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