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关注“三农”问题 > 正文
 
安徽“南陵模式”:“无震荡粮改”背后的秘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31日 00:23 21世纪经济报道

  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政策措施等问题。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之前的2月2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要求,要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改革方向,全国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下称
点击会看到更多的新闻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国有粮企)的改革问题。

  时至今日,产粮大省安徽国有粮企的改制问题,再次成为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必须加快国有粮企的改制问题,提高国有粮企的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使粮价平稳过渡,保护粮农的利益。”安徽省粮食经济学会一位专家表示,

  3月25日,负责粮企改革的安徽省粮食局人事处副处长汪为金向本报记者透露,该省国有粮企在第一步减员分流改革中基本实现了“无震荡革命”后,即将在全省全面启动以产权改革为内容的第二步改革。

  “南陵模式”解决“三老问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农发总行)在去年年底对全国国有粮企改革进行询查时发现,地处安徽省东南部的南陵县已经“悄然”地成功完成了产权改革。而这时候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很多省市的改革第一步还没有真正收尾。

  农发总行把南陵的成功经验概括为“南陵模式”,并立刻决定把南陵作为全国国有粮食企业试点县。一直默默做事的南陵立刻成为全国粮食系统的重点关注对象。

  早在2002年2月19日,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皖政20028号)(以下称“8号文件”),要求用两至三年时间,完成两步改革任务:减员分流;资产重组。产权改革时,南陵就率先加入到这场减员分流运动中。

  截至2002年8月底,南陵县悄悄完成了第一步减员分流任务:原有的1162名职工减员至143名。但第二步怎么改?当时,这是南陵全县从政府到粮食部门都极为关注的话题。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当初有人提出“干脆把企业全部卖掉,把它们一下子投进市场”。但南陵县粮食局局长周飞并不认为“一卖就能了事”。剩下的“三老”(老人、老粮、老帐)问题怎么办?企业债务怎么剥离?国有资产能否保证不流失?会不会引起职工们的不满?而实际上,那些留下的职工也强烈反对就这样全部卖掉,毕竟,多年积累的国有粮企还是有自己独到的资源优势。更何况,由于当时债权债务尚未实现剥离,民营企业“不知道水有多深,根本不敢购买”。

  经过慎重考虑,周飞提出了职工持股的改制方案。2003年6月,由南陵县政府办、粮食、财政、农发行、劳动与社保、国税、地税、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建的改革领导小组制订了《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方案》。

  经过严格评估,南陵县国有粮企固定资产(仓库、土地、房屋的附属物等)评估为4571万元,并把这些抵押给农发行,以获得进一步的融资贷款。南陵县再拿出这些固定资产中的2880万元,以县粮食局为班底组建了国有独资的“南陵县云谷粮油购销有限公司”(以下称“云谷公司”)。

  云谷公司组建后,立即对原国有粮企各类资产如固定资产、8.2万吨库存老粮及其它库存商品等,进行清理登记,在此基础上实行整体移交,由云谷公司负责管理;对原企业的帐务,包括资金、财务亏损挂帐,债权和债务等进行全面核实,全部上划到云谷公司。

  另一方面,云谷公司还负责原来一些“内退”、“协保”人员和原有的离休人员等的养老保险费的缴纳、生活费和医疗费的支付。

  此外,云谷公司还承担着政策性粮食业务,如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的存储、轮换和保管工作等。这样,“老人”、“老粮”、“老帐”问题全部进入云谷公司。

  紧接着,南陵县又撤销原6个独立核算的国有粮企,保留2个省级粮食储备库,并结合区域、交通、粮源等综合因素,重新组建6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由于不承担“三老”问题,这6个公司得以轻松上阵。

  此外,原购销企业和储备库人员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与组建的新企业建立新型劳动关系。云谷公司对这6个公司以固定资产参股(主要包括办公设备与仓储设施等),占51%的股权,其余49%由企业职工持有。

  农发行原来的贷款也全部重新与云谷公司签订了借贷合同和借据,以实现债随资产走,资产与负债相统一,从而确保了债务不悬空,国有资产不流失。

  为了扶持这6个新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在云谷公司国有股的股金分红上,实行“定额分红”和“返还红利”的办法进行扶持。而且,对于这6个公司租用云谷公司仓库的租金,后者也暂时不对其进行征收。

  一旦老粮卖完,云谷公司的股份分红和仓库的租金就接上来了,而且“内退”和“协保”人员将达到正式退休年龄,届时将移交到社保局,支出也十分有限。这样就不会造成“断血”。

  两次变身

  历来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的南陵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粮产区,但南陵的粮食部门却一度萧条。南陵县国有粮食部门机构人员庞杂,粮食企业亏损严重,到2001年底,安徽全省粮食系统累计亏损达100多亿元,严重资不抵债。与此同时,全省粮食系统在册职工总数高达18万人,拖欠职工工资现象十分严重,有时甚至一年或者数年不发工资。进一步推进国有粮企改革已势在必行。

  根据“8号文件”的设计,南陵县要完成留下276个职工的“政策性”任务。

  但这次南陵县显得不太“听话”,实行了“全员下岗,竞争返聘”的低调策略。“要改就必须彻底地改,不能留下任何尾巴。而且,全员下岗,公平竞争,也不会留下什么话柄。”。南陵还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决定重新聘用143名职工。

  但最重要的还是职工的安置问题。根据“8号文件”“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应按有关规定发放补偿金”的规定,再加上以往拖欠的工资,南陵县需要职工安置费约1470万元。

  农发行南陵支行行长杨世林表示,对于这笔资金,南陵做了精打细算:安徽省财政对离岗职工根据工龄长短平均至少可以拿到5000元补偿金;变现一些附营业务如变现能力很强的门面房筹得470万元;2002年至2003年的省财政补贴的粮食风险金费用部分集中起来,筹集500万元。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由于利益得到保障,职工们没有什么闹事的,改制进行得很顺利。一位在第一轮改制中下岗的职工告诉记者,在这次改制中,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平均可以拿到1.2万元,而他本人则拿到了2万元左右的“安置费”,做起了小买卖,现在日子过得不差。

  由于处理得当,南陵县悄悄完成了第一步减员分流改革。

  去年6至12月份,南陵县国有粮食实现盈利244万元,是该县近10年来盈利最多的时期。杨世林表示,南陵盈利是改制的结果,这种盈利更具有持续性。

  改到深处是产权

  “改到难处是人员,改到深处是产权。”安徽省粮食局局长桂梅生在2月28日的安徽省粮食局长会议上说,“第一步改革只能解决减员分流放下包袱的问题,第二步才是产权改革,机制创新,如果不进行第二步改革,企业还是死路一条。”

  2003年12月15日,在借鉴“南陵模式”的基础上,安徽省粮食局、财政厅、农发行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决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粮企运行的新体制。

  这意味着该省每个县的国有粮企,除了负责政策性经营和调控市场的可以保留少数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公司外,都将改制成股份制公司。而且,本次产权改革不设固定模式,盘活资产、集团带动、撤并重组、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出售转让等将成为改革的主要形式。

  桂梅生表示,到2003年底,安徽全省国有粮企有8万人依法解除了劳动关系,领取补偿金离开了企业,有1万多人办理“内退”、“协保”关系,两项占原在岗职工11.8万人的76%,现只有2.8万人重新聘用上岗;粮食附营企业职工人数也减少了2万多人。

  但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想要顺利实现第二步改革绝非易事。因为,不少县市的第一步改革还处于动荡之中。

  安徽省亳州市谯陵区某国有粮企主管会计告诉记者,他已经有半年没领到工资了。“现在很多职工在安置费上都有意见,很难进入产权改革。”这位会计无奈地透露,在去年的减员分流中,他凭着自己的业务能力被重新聘用上岗,但现在看来,这次国有粮企改制并没有给亳州市的广大职工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一些“粮贩子”却迅速占领了市场,掌控了大部分粮源,“国有粮企生死难卜”。

  安徽省农发行一位人士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在去年农发总行在对安徽国有粮企改革进行调研中发现,企业人员分流资金缺口大,解决“老人”问题所需资金难以落实,各方面矛盾难以化解,给进一步深化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安徽全省所需分流资金13.5亿元,除省财政用粮食风险金补助3.5亿元外,其余由企业自行筹资解决,目前尚有缺口6.24亿元没有落实。而地方政府为了分流人员,把返聘上岗职工交纳的风险抵押金全部用于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的补偿,致使企业没有任何经营资金,全额向银行借贷经营,形成新的债务。

  农发总行在安徽调研时还发现,企业为支付改革成本不断挤占粮食收购资金,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已经达到了2.2亿元,仅巢湖市的6家企业去年就挤占挪用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支付改革成本达一亿多元。

  另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历史债务包袱沉重,资产负债率比例高,偿债能力弱。截至2002年12月底,安徽全省国有粮企资产负债率达114%,各类财务挂帐占用农发行贷款达160亿元,如果再包括现有高价位库存“老粮”潜亏约16亿元,亏损挂帐将达到176亿元。

  本报记者 范利祥

  安徽报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