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与专家对话: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30日 17:12 《新远见》杂志

  受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袁钢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包明华

点击会看到更多的新闻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采访人:本刊记者寇建平朱万里

  访谈导索:

  2003岁末年终,全国范围内出现农产品价格持续上升的现象,江苏、浙江、安徽等产粮区的粮油产品价格涨幅超过50%。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主要工业产品中,原油价格上涨24.9%;钢材价格继续上涨,中厚钢板上涨20.3%,薄钢板上涨13.1%,线材上涨1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等。2003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1%,比上月上涨1.2%,达到当年的最高水平。

  无论是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扬,还是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都似乎向市场透露出一个信息,困扰国内经济多年的通货紧缩已经开始缓解,而通货膨胀有可能降临中国。

  北大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一个总需求加速增长的过程正在形成。如果没有大的政策调整,将在不长的时期内出现偏高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正成为中国经济必须面对的新问题。而在这个新问题的背后,还有一系列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同样为2004年留下了巨大的悬念。比如:人民币还能保持现在的平稳吗?巨大的居民储蓄存款是否会在通胀的背景下缩水?通胀是否会产生新一轮失业群体?现实的价格上扬是否会成为压倒弱势群体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国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是否会相应地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2004年给我们答案。

  此次物价上涨会不会带来通货膨胀?

  陆学艺:

  不会。

  这次价格的上涨基本上是发生在生产资料及农产品上,主要发生在那些过度投资的房地产业上。即投资过热所导致的资产价格过热及资产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政府换届,新领导为政绩大干快上,地方政府为GDP增长而引发的高速度增长,而且许多地方还重复建设,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日常消费品并没有上涨,像家用电器,手机还一直在降价。

  袁钢明:

  不会。

  这次粮油价格上涨并非货币发行过多、百姓消费超前所致,而是粮油暂时短缺所造成的。这是合理的市场供求调整,不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假如是货币发行过量,消费过热,粮油、服装、家电等日用品都会上涨,同时还会出现消费的增长。而目前除了粮油、棉花、钢材涨价之外,服装、家电等日用品价格仍在走低,国内商品零售价格还在负增长。

  至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主要有几方面因素:一是粮油是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如果供给不足,有可能会引起部分低收入家庭的恐慌,导致抢购风出现。二是来自原材料钢材的涨价,有人担心钢材涨价会引发与之相关的下游产品价格上扬,导致通货膨胀。但钢材价格上涨并没有引起其他相应的需求品价格大量上涨,被消费需求弱势挡回去了。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还不具备通货膨胀的条件。

  包明华:

  此次涨价并不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造成物价持续、大幅度的上涨。

  此次的物价回升带有外生性、结构性与潜在性,所谓外生性,是指当前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所谓结构性,是指物价上涨主要集中在生产资料上;所谓潜在性,是指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投放增长速度,2004年有可能会出现物价大幅度上涨。

  此次物价上涨和90年代的通货膨胀有什么不同?

  陆学艺:

  此次物价上涨,引发通胀恐慌主要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但农产品的涨价是一种结构性的调节,是恢复性涨价,主要原因是粮食减产,但粮食减产的原因是粮价太低,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谷贱伤农,比起1996年的农产品涨价,那时涨了30%,而现在才刚刚达到15%。所以此次涨价对农民有好处,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有好处,如果政府干预的话可以压回去,但建议政府不要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日常消费品的消费,对整个经济是有好处的,同时可以减轻政府压力。

  至于工业品的涨价,只是局部投资过热,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此次农产品价格的整体上升,“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化”,是市场规律使然。

  面对涨价,一些城市居民产生“农产品供应会不会出现短缺”、“价格会不会高到难以承受”的担忧。对此,所有业内人士均有共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业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只要基本农田得到应有的保护,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因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价格高了,会刺激生产,产量上去了,价格也就稳住了。

  至于说抢购金货的事没有发生,正因为还没有通胀。

  袁钢明:

  90年代通货膨胀的原因是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和城市收入的补偿,使收入快于经济增长,收入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拉动价格上升。同时,1993年,国家投资加快,在价格增长、投资加快双膨胀的情况下,通胀是在所难免的。此次出现的价格回升趋势是一个很好的苗头,起到了启动经济回升的积极作用,一定要珍惜,不宜通过紧缩货币来打压。否则很有可能将经济提前带入新一轮的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

  在目前投资与消费增长失衡、热冷反差很大的情况下,单从热度较高的投资、贷款、货币增长速度及个别生产资料价格较快上升的情况,就做出经济已经或将要过热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不可靠的。

  2003年宏观经济与上一年相比发生了极为重要的积极变化,投资、货币等重要指标先行出现增速加快的变化,但这些变化还未扩展到消费、物价、就业、收入等方面,宏观经济回升性转变才进行到一半,还处在较为低冷的状态。

  2003年价格上升的启动无疑跟货币政策放松有关。放松货币带来的价格上升,必然会点燃起市场需求热点,引发出市场投资热潮,带来就业和收入增长的机会。因此,应该说价格从下降变为上升,起到了启动经济回升的积极作用。

  包明华:

  1992年货币投放也是一个创纪录的年份,那一年投资增长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经济过热是那一年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于房地产的担忧与今天如出一辙,重复建设与现在似乎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也说的是汽车、钢铁和开发区。

  1992年尽管改革仍然在持续,但是关键部分的改革,如经济体制、政府体制、企业体制的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而且,市场格局此时还没有完全走出卖方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不健全,所以导致出现了一些行业投资的疯狂和盲目。所以1992年的物价上涨中出现了抢购金货的现象。

  2003年的中国经济,是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并且在逐步深化的经济,是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的经济。因此,2003年的中国经济与1992年的中国经济的体制基础已经不相同,支撑中国经济这趟列车运行的动力有了本质的不同。同时,目前物价上涨只是处于形成阶段,而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与经验也已经增强。

  假如出现通货膨胀,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陆学艺:

  假如出现通胀,随着物价的继续上涨,免不了要发生居民抢着提款购物,甚至工厂企业也会抢购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严重事态,那将使银行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丧失支付能力。

  同时,从银行出来的钱会流向股市,原材料以及日常消费品的企业会大赚特赚,而许多厂家会因原材料涨价而不堪重负,从而开工不足乃至停业,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城镇居民开销增大,低保户生活艰难。

  投资者将抛出货币,购买实物资产,如地产。

  另外,黄金等所谓的保值商品也会受到投机者的青睐,而大量买入。没有货币的投资者将积极按揭购买固定资产,以享受通货膨胀的好处。

  袁钢明:

  假如出现恶性通胀,影响将是巨大的,比1993年的影响更甚。1993年是收入增长引发的价格上涨;而这次如果发生通胀,则是由投资性和投机性的经济活动引发价格上涨,就是说是一种不正常的通胀,必将给中国的金融以及产业结构造成扭曲性的伤害,但受害最深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包明华:

  如果真的发生了通货膨胀,受到损失的可能是民众11万亿储蓄存款,物价持续、大幅度的上涨将使得11万亿居民储蓄存款相对大幅贬值;而获利最大的是严重负债的国有企业及近期进入中国的外资,他们的资产无形中得到了增值。

  当然,随着物价的继续上涨,如果发生居民大规模提款购物,以及企业抢购原材料等事态发生,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甚至会导致挤兑危机。

  另外,适度的通胀是提高企业积极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催化剂。摆脱了通缩阴影的企业效益开始提高,意味着城市里人们的收入增加;而农民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一旦他们的收入增加,企业就有了更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经济如果能够转为在消费拉动下快速增长,其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疆域。

  此次物价上涨是否会成为压垮城市弱势群体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否是对社会稳定的一个不利因素?

  陆学艺:

  不会,但会造成一定影响。对普通居民来说,粮价上涨20%,90%的人可以接受,对城市低保户,政府应给予10%-20%的补贴。大家看到了,这次的粮食产品涨价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恐慌,如果不发展成恶性通胀,对社会稳定不会造成多大影响。

  袁钢明:

  物价的上涨对老百姓的影响显而易见的。现在的经济加速是强势企业、集团带动的,以及富有阶层的高档消费拉动的,这种拉动将损害低收入者。比如说,富人为子女教育择校,拿着大把的钱排队,势必引起学费的提高,学费的提高就让穷人不能接受,医疗也一样。所以要防止经济加速的过程中对弱势群体的损害。

  包明华:

  对城市弱势群体影响比较大的是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但是2003年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比较平稳,下半年600余种产品中,没有供不应求的情况,1月-10月居民消费物价仅上涨0.7%。从目前来看,城市弱势群体基本上是可以承受的。

  如果2004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过快,将会对长期生活在低物价水准上的下岗工人造成不利影响。

  国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陆学艺:

  对于粮价的平抑,我觉得没有必要,前面已经说过了。政府采取抛售库存粮就可以使价格降下来。对于局部投资过热,政府紧缩银根,加强贷款审查,缩小货币供应量就可以。

  袁钢明:

  重点监控房地产价格。当前之所以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投资性购买或更准确地说是投机性购买,造成普通居民的房地产价格上升预期及追涨性购买,从而引发价格上涨。

  把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的势头控制住,上游被拉升起来的钢铁、建材等原材料价格自然也就涨不上去而会掉下来。央行前段时间发布的121号文件,是对可能引发房地产泡沫的房地产投机活动进行重点监控的政策举措,但是很遗憾,这样好的政策措施由于受到一些房地产商抵制等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实施。后来出台的文件没有强调对房地产投机泡沫的重点控制,给房地产投机泡沫留下了可怕的可乘之机。

  目前出现的宏观经济回升局面应当珍视,这是货币政策放松带来的政策调整效果。

  保持目前经济增长的好势头,货币增长快一些,这样投资才能快。但不能过快,稳住节奏,尽量让这种增长势头持续的时间长一些。同时在货币增长快的时候,财政投资不能加强,还有一个注意的问题是现在投资增长,但消费依然很压抑,说明老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所以下一步要调节消费。解决的办法是增加收入,保证就业,做好社会保障。

  现在的通胀率只有2%-3%,还是能够接受的,我的意见是5%更好一点。

  包明华:

  今年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就是某些领域的过度投资,过度投资主要是工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过快引起的;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有一半是银行贷款。因此,要抑制局部过热势头,从财政政策上,需要对1998年开始实施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整,适度减小国债发行力度。同时,对国债资金使用方向进行调整,将资金用途转向完善社保体系等社会福利需求方面来,实现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在货币政策方面,则应灵活运用多种手段,适度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这不仅需要对贷款结构进行调整,避免重复建设,还要在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下些功夫。如果今后一段时期物价继续快速回升,央行可以提高存贷款利率。

  但是宏观调控力度不宜太大。不应该从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忽然转向从紧的政策,而应逐步向中性的调控方向过渡,上下微调,适度松紧,这样既可以支持需要发展的行业和企业,又可以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扩大的局面。我国经济历史经验表明,软着陆政策是比较有效的,微调即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