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政府立章改革粮食流通安全体制 省级预案纷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27日 10:53 《财经时报》

  去年SARS疫情之后,制定、出台确保全国粮食流通安全的法规被提上日程;正在审批中的国家《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涉及对国有粮食部门如何改革等问题,有助于解决“三老”(老粮、老账、老人)问题

  本报实习记者 钟华

点击会看到更多的新闻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一项保证粮食流通安全、避免粮食供应危机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由国家粮食局起草完毕,送交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国家粮食局有关官员告诉《财经时报》,国家还将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粮食流通安全;法制化将成为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的官员并向《财经时报》透露,正在审批中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涉及对国有粮食部门如何改革等问题,有助于“三老”(老粮、老账、老人)问题的解决。

  据国家粮食局综合处人士介绍,去年SARS期间,北京等地一度出现市民抢购食品情况。这引起国家、粮食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一项确保全国粮食流通安全的法规随之被提上日程。“这几周,大家都在发改委开会研究《条例》,预计不久就会出台”。

  去年8月,国务院颁发《中央储备粮食管理条例》,要求中央储备粮管理必须遵循“三个严格,两个确保”——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这位官员说,《中央储备粮食管理条例》为国家储备粮食安全奠定了法制基础,国家粮食局也要求各省区市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制定相应法规。

  全国很多省份随之开始着手制定粮食流通安全的相关法规和预案。目前,四川省已经制定《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也出台了《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

  山东省粮食厅调控处吕晓琰处长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山东省正在制定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并已征得十余个相关部门同意、签字,“就等省里签发,正式下文执行”。

  粮改20年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历近20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向《财经时报》介绍,1979年后,粮食流通虽有所变化,但未涉及体制层面;从1985年开始,国家粮食部门取消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制度,扩大议购议销,部分或全部放开某些农副产品价格,逐渐突破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1993年,基本形成了农产品市场购销制度的框架,农产品的消费者价格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

  1994年部分地区出现供粮紧张,加之上一年出现“棉花大战”,国家为稳定市场,又开始加强粮食合同定购,实行定价销售,并对棉花采取统购统销。1994年、1996年,国家两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国内粮价高出国际市场,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陷入恶性循环,供求关系失衡。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成贵研究员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认为,第一次提价,对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生产和粮食市场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第二次大幅提价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1997年至今,国家开始实行以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但这导致粮食供求进一步失衡,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储和财政补贴不堪重负,进而积累成了国有粮食部门严重的“三老”问题。到2000年,国家缩小按保护价收购的范围,进行“选择保护”。

  李成贵说,通过多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府逐渐认识到,粮食流通问题应该搞好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平衡,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能逆向操作,过多地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

  市场机制

  在李成贵看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使生产便捷、低成本变为有效的供给”,一种高效率的流通体制必须能给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都带来好处,粮食流通市场需要遵循由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机制。

  他认为,降低粮食的流通成本,需要搞好粮食的产销衔接,减少中间流通的环节。国家应该发展订单农业,通过粮食产区和销区签订粮食购销合同的方式,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和减少流通费用。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需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粮食生产,建立农业产业化体系;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国家应该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立粮食批发市场,让粮食都通过批发市场交易。

  但市场机制并不一定能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收益。李成贵指出,国家要建立对种粮农民补贴的科学机制,中国急需制定完善的粮食直接补贴方案。补贴种粮农民一直是欧盟、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做法。另外,粮食企业和农民要注意利用期货工具,发现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他同时认为,国家应该持有对粮食市场干预的手段,但主要体现于通过中央储备粮的吞吐间接调节市场,而不是靠行政力量直接干预市场。

  仅是开始

  徐小青认为,粮食流通改革承担三项目标任务:一是市场型的流通体制;二是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三是确保种粮农民增收。

  他强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大量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国有粮食部门的垄断地位、粮食部门的“三老”问题、市场多元化主体的形成、粮食储备体系的完善,粮食安全监控预警机制的建立、铁路等粮食交通运力、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的挂账、农业(粮食)产业化经营以及相应的系列粮食流通立法等问题。

  李成贵对《财经时报》表示,由于市场整合程度低,国家没有粮食监控体系和相应的预警机制,粮食基础的数据都不清楚,政策调控很难跟进,偶然因素比较大,不能反映粮食的真实供求关系。在确保农民增收方面,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时,需要建立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的重点是确保农民在粮食丰收、市场供大于求时增加收入,而不是粮食减产时、供不应求时的增收问题。

  目前,国家已逐渐取消以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的政策,今年政府计划从粮食风险管理基金中拿出100亿元,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种补贴方案在吉林、安徽两省进行过试点,李成贵认为,补贴方式并不科学,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粮食流通体制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