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美贸易战烽烟再起 > 正文
 
贸易摩擦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22日 10:42 中国经济时报

  苗迎春

  3月18日美国政府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一份指控,指控中国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征收歧视性关税。这是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美国第一次向WTO指控中国。此次指控无疑使当前日趋紧张的中美经贸关系面临更深刻的危机。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上网看新闻?你落伍了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实际上,自中美两国建立经贸关系以来,双边经贸摩擦就已开始。有些摩擦难题,比如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劳改产品出口等问题,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而解决或者弱化。而另外一些摩擦议题,比如美国对华反倾销问题、纺织品贸易问题、农产品贸易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则仍然严重存在于中美经贸关系之中。就目前来看美方对中国产品采取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实行对华产品特别保障措施,是对自由贸易的严重扭曲。根据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任何对自由贸易的扭曲都将会损害贸易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给整个世界带来“无谓损失”,也不符合“对症规则”的逻辑。

  贸易摩擦反映了当前中美两国不同的经贸发展战略,将会促使两国加快自身经贸战略的调整,从而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9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国际问题国内化和国内问题国际化的倾向。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如何改革国内各种规制,建立与国际经济协调的体制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1992年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后,把经济安全作为其对外政策三大支柱之首,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外贸的干预。为此克林顿政府制定了“国家出口战略”,扶持和鼓励美国商品的对外输出;同时改变以往政府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为“公平贸易政策”,利用双边、多边谈判为美国产品出口扫清道路。在克林顿经济学思想的主导下,美国展开了对中国市场的巨大攻势,一方面通过反倾销、特殊保障等措施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减轻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又通过中美入世谈判以及中美贸易不平衡等问题施压制中国为美国开放更多的市场。

  2001年,布什政府以“贸易促进权”(TPA)的名义重新获得了美国国会的贸易谈判“快车道”授权,在继承克林顿政府公平贸易政策的同时,布什政府加强了双边主义谈判,希望与其他国家签署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能够限制中国产品的对美出口。在此背景下,布什政府滥用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对美国钢铁实施保障措施以及对农业给予高达1900亿美元的补贴,充分反映出布什政府较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使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是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加的重要政策因素。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一直在推行出口主导型的外贸政策,其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30%上升到2003年的60%。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连续攀升反映出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大国带来压力。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发挥中国自身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整体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尤其是中国大力支持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美国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基本面临失败。

  贸易摩擦的增多将迫使两国政府认真思考中美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加大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中美贸易的优势互补,以致影响未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总体格局。但是,这种调整短期内并不能完全消除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相反,随着双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加深,两国贸易摩擦将会继续加剧。摩擦领域有可能由目前的纺织服装、彩电等微观经济摩擦转向货币金融、贸易政策等宏观经济摩擦,最终进入要求以经济制度协调为核心的制度摩擦阶段。如何处理好将来两国之间的制度问题,使两国均能建立起与国际经济协调的体制,将是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关键。

  由贸易不平衡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扩大了美国国内的“中国威胁论”市场,增强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心态,成为抑制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用经济模型证明,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两国之间就会发生“激烈摩擦”;要是超过2%,就会引起报复措施;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成为政治问题。就目前的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而言,这个问题已经演变成美国国内的政治问题。

  近年来,由于美国的经济衰退,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在过去三年内下降了270万。对于就业人数下降的原因,美国不从自身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寻找原因,而是将其全部归因于中国对美国的巨额出口,认为美国就业机会的流失是“中国制造”介入的结果,贸易逆差是这一结果不可辩驳的证据。于是,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就成为其攻击中国的靶子。

  2002年,美国国会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公布其首次年度报告,宣称“美中贸易关系是美国对外关系中最不平等的关系”、“庞大和不断增长的贸易赤字对美国的经济与军事安全带来了重要的负面影响”等,要求政府对美国企业投资中国进行监视。2003年,美国制造业协会发布《对华贸易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的报告,披露民意调查表明,75%受访的美国制造业人士认为美国制造业正面临巨大危机,6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发展成为出口大户是他们生存的最大威胁。同年6月,全美纺织工业大会也发表题为《中国的威胁有多大》的行业分析报告,认为“中国货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中国人民币的价值低估了大约40%,这导致中国具有巨大的人为成本优势”、“中国50%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和25%的服装生产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并得到国家补贴”,要求政府向中国施压,改变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虽然这些报告扭曲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真实根源,但由此引发的“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市场的泛滥,却导致了美国对中国经济强大的防范心态的扩散。

  近年来,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书籍在美国市场一再出现就是明证,其对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障碍不容忽视。因为“中国威胁论”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遏制中国论”。纵观近年来的中美贸易争端,处处可见“遏制中国”的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意图。

  另外,由于美国政治的自身特点,中美经贸关系始终难以摆脱美国大选综合症的影响。四年一届的美国总统选举总是免不了在中美经贸关系上做些文章,总统候选人要么呼吁对华采取更为强硬的贸易政策,要么对台湾出售军事武器,制造海峡两岸的紧张事态,从而使中美经贸摩擦在大选之年往往波折不断。虽然大多数候选人上台后并不一定完全采取竞选时的主张,但其对于中美经贸关系发展所带来的周期困境却难以消除,成为双边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一道难题。

  美国不断对华经济制裁引发的贸易摩擦,严重破坏了双边的正常经贸关系。

  经济制裁政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历史性扩展和纵深发展,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经济体系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而且各国利用一切可能手段从外部谋取最大经济利益,如美国就利用这种相互依赖,越来越频繁使用经济制裁政策。美方认为,“经济手段已上升到战争在过去所拥有的地位……经济制裁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对方不要采用或改变有损于本国利益的政策行为,从而起威胁和强制作用”。因此,冷战时期,美国就对华实施了长达数年的经济制裁,中美建交后情况稍有好转,但随着1989年中国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美国对华经济制裁再掀高潮。一方面,美国国会通过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的修正案,要求暂停出口将由中国发射的卫星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等;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发布了一系列制裁措施,中断美中双方签署的改良中国55架歼—8型战斗机的5亿美元的合同。美国的经济制裁,尤其是美国政府停止美国海外投资保险公司对美国商人在中国的投资保险,给美国公司来华投资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影响了美国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和高技术转让。

  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政治因素在降低,而贸易摩擦在对华经济制裁中的地位日渐加重。同时,由于美国从对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美国对华实施全面经济制裁的可能性在减少,由贸易摩擦导致的美国对华经济制裁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司个体的微观层面。比如,2002年美国对中国机电进出口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等8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2003年美国又决定对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等5家公司进行制裁等。表面上看,美国提出对这些公司进行制裁的理由是其向外输出武器,实际上是美国担心与这些公司做生意会损害美国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美国的经济制裁阻碍了双边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从而破坏了双边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

  由美方主动挑起、中方被动应战的贸易摩擦,反映了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严重不对称的现实,这种不对称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3年11月5日,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题为《美国公平竞争,中国呢?》的专栏文章,指出“目前缺少对等是美中贸易关系发生摩擦的主要根源”。根据该文的分析,埃文斯所指的美中贸易关系的不对等主要是中国缺乏对美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人民币汇率低估带来的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中国法律的不透明等内容,这些构成了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摩擦的主要依据。

  就现实而言,中美经贸关系的确是不对等的,或者说是严重不对称的。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中国对美国较高的依存度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如中国对美出口的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旦这些产品对美国出口额度减少,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度就会锐减。二是中美贸易在双边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对称。中国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而美国对华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额的2%;中国自美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约为10%,而美国自华进口仅占其进口总额的2.5%。三是美国经济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美国GDP每下降1%,其总进口额就被拉低2%—3%,分摊到从中国的进口份额就会达到5%—10%。正因为这种不对称性,使得美国对中国有着较大的经济约束力,而中国对美国则缺乏相应的制约能力。

  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不对称性,形成了目前美方随意挑起贸易争端,而中国只能被动应付的局面。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想办法增强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惟有如此,中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自己在双边相互依存中的脆弱性,这也正是中国希望通过美方扩大对华出口,而不是通过减少中国对美出口来解决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根本缘由。但从短期来看,中美经贸关系的这种不对称将会继续存在,美方利用这种经济关系的不对称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仍将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难题。

  贸易摩擦具有“溢出效应”,贸易摩擦的加剧往往会波及到政治领域,使目前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的中美关系受到抑制性影响,从而给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开始出现一系列摩擦加剧的迹象。由美纺织品制造商协会要求对华纺织品重新设限到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判定中国彩电构成倾销,由中美农产品贸易之争到“健全美元同盟”公然要求人民币升值,双边贸易摩擦的行业领域一步步外延化。由于当前美国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上需要中国的支持,这种贸易争端的扩大尚未对双边政治关系带来负面影响。相反,“911”事件以后,中美双方在外交、军事、反恐和朝鲜核问题等重要领域进行了有效的磋商、协调与合作,双方的谈判范围在不断扩大,高层官员的频繁互访使两国关系渐入佳境。按照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说法,目前中美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从长远看,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必将影响到政治领域,因为政治和经济总是密不可分的。而政治关系一旦走坏,双边经贸关系的摩擦就会进一步增多,更成为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

  很显然面对当前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仅有平常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弄清楚两国贸易摩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哪些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哪些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哪些摩擦短期内能够解决,哪些摩擦可能会长期存在?

  中国应该从战略高度规划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认真研究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的定位问题。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桥梁、纽带还是战略新基础?我们必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并在此框架内妥善处理双边贸易摩擦,从而更好地推动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