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今年能否出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22日 10:39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冀文海 2004年中国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是去年底以来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3月20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预备会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许小年、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等就此发表了看法。
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姚景源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是从2001年11月开始出现负增长,一直延续达14个月之久,那时我们苦于通货紧缩。但到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全年CPI增长1.2%,表明我们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但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去年1—9月份处于平缓状态,增长0.7%,而到了10月份,CPI变为1.8%,11月份进一步达到3.0%,12月更高达3.2%。CPI在第四季度迅速上扬,说明我们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但是,导致去年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粮食、蔬菜及水果价格上涨。原因是去年全国粮食产量下降较多,粮食缺口较大,粮价出现变动,也引起蔬菜水果价格上涨。但总体上,现在粮价仍然低于1996—1998年的平均水平,而且,我国政府动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农民种好粮,多种粮,所以粮价上涨没有可持续性,蔬菜水果价格今年前两个月已出现回落。 他分析,CPI的构成中30%是食品,20%是服务,50%是工业消费品。从总格局看,主要是食品价格有所上升,但服务价格相对稳定,工业消费品的价格始终是持续下跌的。因此,CPI本身增长也没有很强的可持续性。即使上涨也是一种温和的上涨。 另外,我们还要看到目前很多制约通货膨胀的因素。中央决定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力量。整体上我们的经济还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还比较缓慢,还存在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情况下,需求很难产生跳跃式的变化而导致通货膨胀。 再者,如今我国经济活动是和全球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国际机构预测,世界及美国的CPI还是下降的趋势,没有膨胀的迹象,这也会对中国的通货膨胀带来一定的制约。 仍需警惕通货紧缩 许小年说,今后几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仍然是通缩,而不是通胀。即使在去年下半年,600种主要商品中,仍然有高达80%的商品是接近供过于求。说明在高增长的同时,伴随的不一定是通胀,甚至可能是通缩。 怎样判断经济是不是过热?许小年认为主要应从投资效益上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均衡点的形成是投资的边际收益等于投资的边际成本,在均衡点时,这个投资的规模是合适的。如果投资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均衡点,资金的成本高于收益时,就出现了过热现象。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20%多,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每1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产生多少新增GDP,九十年代中期大概为0.5左右,2000年以来跌落到了0.2左右,也就是跌落一半以上,所以投资效益是不断下降的。 他还说,世界银行曾对当年“亚洲四小龙”各国的增长模式进行了详尽的数据定量分析,指出亚洲的经济腾飞没有什么奇迹,说穿了就是高储蓄,高投资,和今天中国的轨迹是相类似的。依靠投资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是投资占GDP比例达到了37%、38%左右就开始下降,是不可持续的,于是他们陷入了经济衰退,而中国现在已经突破了40%,说明这个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罗奇也指出,在2003年前九个月,中国投资增长2700亿。到了第四季度,工业投资增长放缓了,但放缓的速度还不太快。而且,今年前两个月,尽管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了,但投资增长仍然较高,这个问题需要重视。但整体上说,他对中国政府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很有信心,认为“中国政府有能力实现软着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