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温州市市委书记李强:温州资本是外扩不是外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9日 07:5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国际金融报特约记者 姚斌华 发自北京

  谈到资本流动,有些人在认识上有个误区:我们的企业到国外投资被称为“跨国发展战略”,而资本在国内的跨地区流动,却被称为“外逃”!应该说,追求最大收益是资本的自然属性,无论是跨国流动还是在国内流动,本质是一样的。我认为,温州资本是“外扩”,不是“外逃”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上网看新闻?你落伍了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前一段时间,关于温州企业到全国各地投资、温州人到外地买房的报道很多。一些人开始担忧,温州经济是否“不行了”。对此,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市委书记李强。

  温州资本在“外扩”

  记者:前段时间,关于温州企业外迁、资本外流的报道很多,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李强: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辨一下从温州出去的钱属于“资金”还是“资本”。资金是以消费为目的的;而资本是为了扩大再生产、为了寻求增值。

  记者:据了解,温州企业和温州人大都是到外地去投资的。

  李强:我所了解的情况也是这样。谈到资本流动,有些人在认识上有个误区:我们的企业到国外投资被称为“跨国发展战略”,而资本在国内的跨地区流动,却被称为“外逃”!应该说,追求最大收益是资本的自然属性,无论是跨国流动还是在国内流动,本质是一样的。我认为,温州资本是“外扩”,不是“外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形成了很特殊的经济格局:全市人口750万人,其中50多万在海外,170多万在全国各地,也就是说1/3的温州人不在本地;去年全市GDP为1220多亿元,而温州人在外地市场的贸易业销售额就达2800多亿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温州的市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市场一样,都是全球大市场的一部分。温州的人口、商品和资本一直在这个大市场里不断输出、不断扩张,到现在形成了“大进大出”的格局。温州经济20多年的快速发展证明,这种流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外扩强化温州经济

  记者:温州有多少民间资本?温州每年流进、流出的量有多大?

  李强:现在还没有办法准确统计民间资本数量。不过,温州民间资本的确很雄厚。目前,全市银行存款余额1800多亿元。据有关机构调查分析,居民手头还有1000亿元左右的现金。这二个数字加起来就是2800多亿元,这些钱大都是个人和私营企业的。

  记者:大量资本流向外地,对温州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强:如果仅从当期GDP增长来看,大量资本外扩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地经济。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温州资本的外扩不但没有弱化温州经济,反而有强化作用。据统计,2003年春节之前的10天里,有100多亿元从全国各地通过银行汇回温州,而到2004年春节前10天,这一数字是300多亿元!这些钱具有“返哺”温州经济的作用。

  2003年,温州GDP增长14.8%,是过去6年中最快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5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48元,增长9%,都是历年来少有的。从这几项重要指标上看,温州经济发展得很快,大量资本外扩并没有弱化温州经济。

  记者:有人说,这两年温州企业在大规模外迁。外迁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企业?是否造成了温州产业空洞化?

  李强:这两年确实有一些温州企业到外地投资办厂,但不能说是“大规模外迁”。

  到外地投资的企业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类是污染比较严重或需要消耗较多要素资源的企业;第二类是生产低端产品的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没有融入温州产业集群的小企业;第三类是用增量资本到外地开发房地产;第四类是龙头企业到外地开办分厂或到上海等大城市开办设计、研发中心,但是他们的总部和主要生产基地都还在温州。

  经过多年发展,温州在服装、制鞋、打火机、低压电器等领域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有一个高度社会化、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一家龙头企业往往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小企业与之配套。所以,大企业很难“连根拔起”,把这些小企业也带到外地去。

  从对温州经济的影响来说,上述四种情况非但没有造成温州产业的空洞化,反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特别是第四类情况,既有利于温州企业充分利用上海的人才、科研和市场优势,也有利于温州经济“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战略实施。

  资本外扩是“三赢”

  记者:本地企业到外地投资办厂,温州为什么留不住?

  李强:温州是一个自然资源禀赋条件没有太多优势的地方,特别是土地稀缺,现在只有200多万亩耕地,而每年企业要求用地量多达10多万亩,如果我们不严格控制用地,只要10多年,我们就无地可用了!我们下一代怎么办?因此,在外扩企业中,因为温州供地不足、土地成本偏高而出去办厂的有一定比例。我认为,部分企业从要素成本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迁往要素成本较低的中西部等后发展地区,是世界范围产业转移的延续,这一过程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一些地方的土地成本低,温州企业去办厂是“三赢”的好事:一是温州资本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这些投资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三是温州的土地资源节省下来,有利于长远发展。温州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市内市外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温州经济的未来

  记者:在一些企业外迁、外扩的同时,温州的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轻工业为主体,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这种情况是否会影响温州未来的发展?

  李强:这里有一个对“传统产业”和“附加值”的认识问题。经济发展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温州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新技术”,更不能放弃已有很好的产业基础的轻工业,我们要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来改造和提升我们的传统产业,要力争把温州建成为轻工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基地和创新基地,建设成国际性轻工城。

  对于“附加值”问题,我们认为不能只注重高技术的附加值,也要注重品牌的附加值。比如,我们的一套名牌西服,贵的可以卖到七八千元,与一台电脑的价格差不多;我们的一双名牌皮鞋可卖到一千多元,与一台20多寸彩电的价格差不多。可见,品牌的附加值同样很高。温州竞争力的一个体现,就是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目前全市已拥有7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我相信,只要能把适用技术、知名品牌与传统轻工业相结合,未来的温州经济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