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集团“进退两难” 数十亿国资待重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7日 14:22 中国经济时报 | ||||||||||
上市不成 解散不能 国企改制一波三折 本报记者 何人民 湖北是个“汽车大省”而一向被誉为湖北汽车产业“集团军”的湖北汽车集团公司则是该省优势零部件企业集中组建的一支大型“舰队”但是,如今这支“舰队”却面临
先天不足,体制落实不到位 湖北汽车集团公司是1994年湖北省政府有关领导,鉴于要加强与东风汽车公司零部件的“配套”、“协作”,实现“百万辆级汽车工程”的生产目标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湖北省汽车配件公司、湖北省汽车工业公司、湖北省汽车工业总公司、湖北汽车集团公司等四个阶段。至此,该集团公司已有全资、控股生产工业企业(公司)14家、销售公司22家、服务型公司10家,下设80家公司和营业部。有关统计表明,至1995年10月,该集团资产26.51亿元、净资产5.45亿元,职工3万余人。 “即使集团在最辉煌时期,也是‘先天不足’”,湖北汽车集团企业处原处长胡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体制未真正落实。按照当时省政府提出的要求是:新成立的湖北汽车集团必须形成“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使“人财物、产供销、科工贸”达到“九个统一”,可是,集团在多年运行中,并不是如此。一是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起来。二是“人、财、物”管理不到位。三是省政府授予集团应有的权利未得到尊重和落实。以上交企业所得税来说,多年来省有关部门绕开集团公司,直接到下属企业去征收,省政府授予集团的权利和职责,成为“一纸空文”。而近些年,在一些企业效益不好、工资难保的情况下,却要集团这个“婆婆”包交下属各企业的所得税,弄得集团公司只好到银行借钱交税。 “第一号个案”给集团造成重创 通过翻阅湖北省审计厅鄂审意工1998 188号、湖北省统计局鄂统字1999 76号文件及1999年元月23日的当地报纸等资料,记者获知:1997年5月以来,有群众举报集团公司在资产评估、利润上报等方面有弄虚作假的问题。据此,省有关部门曾多次到该集团公司检查财务统计情况。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于1998年底进行执法统计检查时发现:“该集团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存在违反税法、会计法、统计法的问题”。为此,1999年元月23日,湖北省人大常务会主任会议在听取了统计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后决定,对该集团公司实行个案监督,并交省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这就形成了当时轰动省内外的“第一号个案”。 涉案的“中心人物”——集团原总经理易继纯(现为该集团正厅级调研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第一号个案”共计涉案人员130余人,其中13人被抓,有3人被判了10~11年的徒刑。与此同时,他这个总经理也被免掉……省人大“第一号个案”自1999年始,历经4年,至2003年11月5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全国最高法院2003年4月16日有关决定的精神,作出了终审判决:一是撤销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00)武刑初字第287号刑事判决;二是上诉单位湖北汽车商场(属湖北汽车集团公司下属湖北省汽车工业总公司的子公司),上诉人陈和平、李国平无罪。 上市不成,反捅一个“大窟窿”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1999年6月,集团新的领导班子组成后,认为原班子决定走“上市”之路,不失是一条上策。而且当时省里已向国家有关部门要到了8个“上市”指标,湖北汽车集团被列入了优选的名单中。 据了解,近几年该集团前、后两届领导班子为了加快“上市”的步伐,采取了以下主要举措: 一是提高湖北汽车工业的集中度。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集团改制组建了股份公司,又陆续收编了麻城、咸宁、随州、十堰、武汉等地7家企业。 二是大量向银行借款。该集团在1999年以前,为了“上市”和投入再生产,就已先后向工行、建行、商行等多家银行进行贷款1亿多元。1999年之后,又继续向有关银行贷了一部分款,共计约2.5亿元。 三是内部职工改股筹资。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该集团在2000年前后向集团内部职工发行了5000多万元的原始职工内部股票。 四是“调兵遣将”,改股组建了湖北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由于“第一号个案”的影响,2002年8月,国家证监会和省有关方正式通知该集团“上市无望”,仅操作上市就花去了各种费用共计2000万元左右。 “债转股”未能奏效 就在该集团忙于“上市”的同时,1999年,湖北汽车集团被列入国家520户重点优势企业,并最终列入全国实施“债转股”的601户企业之一。该集团自1999年4月始就认真筹划,与华融等4家资产管理公司在该年6月7日正式签订了“债转股”协议,并制定出了“债转股”的实施方案——成立“当代汽车有限公司”。据2002年2月24日“当代”董事长彭明做的报告,各方出资的比例是:汽车集团占37%,华融占35.9%,信达占18.68%,长城占4.91%,东方占3.4%;共拥有全资企业13家,控股参股企业7家;公司确定总资产为44.0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2.96亿元,流动资产23.44亿元,净资产17.96亿元,职工人数1.9万人。 “当代”的组建和运行,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整个集团经济下滑的被动局面。“当代”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张林在电话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是公司机构迟迟没到位。二是公司资产转移的相关手续没有及时到位。三是工作“虎头蛇尾”。2003年上半年,“当代”机构刚刚到位,集团上下正按照省委2003年5号文件的精神狠抓落实,先后派出了10多个工作组,分赴下属各企业按照文件的精神去督促、落实有关“当代”公司的事情,推进改制。刚开了一个“头”,省政府有关“整体下放”的16字方针决定已传出,有关改制的工作只好嘎然而止。 “下”有“下”的难处 “第一号个案”重创湖北汽车集团,“上市”失败;同时,“债转股”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集团被动局面。这样,使整个集团公司上下矛盾重重、人心思散。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6月30日,省政府就湖北汽车集团的问题专门召开了省长办公会议,最后形成了:“整体下放、回购股权、推动重组、就地改制”的16字方针处理决定。 然而,“下”有“下”的难处。本报记者在先后采访了湖北省国资委、省发改委、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湖北汽车集团等单位和部门有关人士后,综合其意见是: 第一,对“整体下放”持有不同意见。其一,赞成。湖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侃和湖北省发改委投资处副处长荆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湖北汽车集团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个主导产品,一直处于“松散”管理的状态连年亏损数额较大。他们认为16字方针的处理决定,是湖北省政府鉴于多年“想管”、“要管”、“管不好”,而地方又“管不着”的无奈情况下,从保护国家、本省、企业的实际利益出发,为了跟上全国、全省汽车工业大发展的形势,收回股权,然后把企业放回地方,通过合资与合作等方式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搞活。 其二,不赞成。湖北汽车集团法规处等有关干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认为:按16字方针的决定去处理,将使湖北汽车集团现有“出资人”,不能“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更不能达到让集团“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事实表明:现已半年多都过去了,湖北汽车集团仍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反招来了有关银行纷纷登门要债,少数生产经营状况本来还好的企业,也遭遇债权人提前申请法院实施诉前保全的形式,被查封了账号。这样,集团上下都在等待、观望,所属各公司的招商引资、合资合作等项工作也只好“停摆”。 其三,建议有一个相对的“过渡期”。易继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鉴于集团目前的状况,湖北汽车集团作为一个管理主体,还应暂时存在。在这一主体基础上,发挥集团内部的积极性,深化改革重组,辅之以部分企业“收购”回股权,上市拍卖;并推动下属一部分企业进行重组自救;或伺机将整个集团公司与湖北相关的集团公司进行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并理顺集团与国资委的法律关系……这样逐渐稳步过度发展,还有可能使集团出现一个新的转机和新的局面。 第二,国有资产处理不允许“打折”。采访中,来自多方的意见一致认为,国有资产的处置必须以净资产为准,决不允许“打折”。但考虑到该集团多年来处于松散管理的状态,对资产的上报中有一定的“水分”,“打折”是可能的。然而,“打折”多少,应由国家评估资产的中介机构去具体统计、清查和核定。据湖北汽车集团多名机关干部反映,该省有关负责人意图用3亿元“打折”,收购回“当代”公司中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4家股东共计约占70%的股权(以进入“当代”公司的净资产17.96亿元计算,合11亿元以上),但这是否行得通? 第三,一部分从未向银行借钱的优势企业(或只借了一小部分钱的企业),却要因为“下”而要按比例分摊华融等股东的债务。债转股之后,湖北汽车集团已成为“当代”公司的一个股东,下属有关企业自然“入股”。而一些优势企业在多年的生产经营中从未向银行借一分钱,现在却要因为“下”,而要按70%左右的比例分摊华融等股东的债务。由此,引起职工不平,企业不安。 第四,还有一部分集团存续体如何“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即使按照该省政府16字方针的决定去执行、落实,这只是“下”了湖北汽车集团进入“当代”股份的那一部分优良资产;而仍有集团的存续体:约一万名左右的职工、1/3左右的不良资产如何处置?是选择破产?还是选择买断职工工龄?易继纯认为不管做何种选择,政府要处理下去就被牵住了“牛鼻子”——还得源源不断地拿出现金,才能“摆平”。据悉,湖北省政府为了推进“下”的决策,在春节前后已给随州专汽、湖北汽车集团销售企业投入了7000多万元(用于下放地方和买断工龄)其中随州专汽花去了5000万元,而省政府把它下放地方后,仅从随州市收回1000万元。 那么这样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湖北汽车集团有关干部认为,政府对集团资产处理总的原则是:用于“回购股权”多少钱,还将在“下放”地方中收回多少钱而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情况,有的企业在“下”之中可能要亏一些,有的企业则要赢一些,还有的企业可能要白送……在这方面损失一些,可以在那方面弥补过来所以,从总体上说国有资产不会流失。 第五,政府是否能“如愿以偿”目前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武汉办事处总经理李开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政府要“解散”湖北汽车集团,必须严格做到依法合规、实行阳光交易。若外省(国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在价格上高于、甚至大大高于政府出手的数额,只能用“谁出价最高,谁就是赢家”来决定。如果政府未能“如愿以偿”,湖北将失去一大块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 据悉,湖北汽车集团要“解散”的消息被传出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已有北大方正、联想等大集团国外有美国摩根、德国奔驰等跨国公司上门到华融等资产管理公司了解情况,表达要购买的意向…… 王侃认为,对国有资产的处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如有外省(国外)强势企业愿意出高价来购买这些国有企业,湖北表示欢迎,其产值、利税、就业都在湖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