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日四国石油博弈 我能源外交内政仍需良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4日 10:0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油、电、煤,关乎中国下一个十年的良性发展与国家安全。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需求急升;与日本、美国直接争夺油源与管线,在多个地区受到钳制;国内流通市场仍显封闭、定价体系僵化、电荒油荒预警滞后;能耗高、能源结构单一、再生能源开发刚刚起步。国之安危,民之祸福,均在所系,能源外交还应多出良策,内政也需统筹大局。
本报记者 陈挺 北京报道 每一宗石油生意的背后,都有政治的博弈。一桶原油3美元卖到30多美元的历史就是这样写就的。今天同样的DNA涌动在中、美、俄、日四国石油博弈中。 他们都各施其巧:美国派隐形轰炸机四处抛炸弹,通过军事实力来构建自己的石油帝国;中国则用“双赢”的手段,以市场换资源;俄罗斯手握资源左右逢源,谋建第二欧佩克;而资源、市场两在外的日本,则怀抱金条四处塞钱。 膨胀的供求落差如弦上之箭,考验着怀抱和平崛起梦想的中国的内政外交。 中国挺进中东 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大局已定后,美国对欧佩克的强势整合愈急,中东“油桶”的魅力也日增。似乎又到了下手的好时机。 3月7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以下简称“中石化”)副总裁王基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沙特阿美一道与沙特王国石油部签署了开发鲁卜哈利盆地B区块上游协议。这块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的气田,位于沙特的东北部,是沙特25年来第一次对海外投资者开放的三块气田中的一块。 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10年来,我国第一次正式登陆世界最大的油气富集区——沙特。2003年12月31日,中石化国际勘探工程公司在伊朗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打出高产油气井。而据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能源研究员吴康介绍,中石化同时还参与了世界第二大油田阿扎德干德油田北部区块的竞标。 一直实行“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策略的中国能够进入中东,这还得益于美国推行的全球石油帝国策略。 中东地区作为全球油气资源最集中的地方,2003年石油产量占全球30.4%。截止到2003年底,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占全球的57.4%,天然气储量占41.4%。 同时,中东在未来世界石油格局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因为从过去20多年的勘探发现中,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的比重不降反升:从1980年的55%增加到2002年的65%,而且随着勘探的发展,预计这一比重可能增加到70%-75%。这说明外围石油资源国家对中东地位的挑战是不可持续的。 由几个中东主要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一直是美国的心头之患——在1970年代,中东国家曾联合实行石油禁运,从而导致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为此,不惜于2003年3月对伊拉克发动第二次战争。据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潘继平博士介绍,“倒萨”的成功,为美国控制中东石油资源打下了基础,美国通过扶持亲美的伊拉克政权,以经济和军事、外交等手段引导沙特朝着有利于美国利益方向变革。同时利用伊朗核事件和颠覆手段、东西围堵等迫使伊朗和其他海湾国家屈服,促使印尼、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退出欧佩克,从而彻底控制中东石油资源。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企业发展研究室政策研究经理徐玉高博士分析,美国的全国石油帝国策略,使得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十分担忧。原来的盟友沙特意识到美国欲完全控制中东局势和石油资源的真实意图,正在采取开放本国石油资源市场的策略推动形成多极化的格局来抵制美国的单极力量。 2003年7月22日,沙特石油和矿产资源部长在伦敦宣布,沙特将向外资开放东部12万平方公里的3个油气富产区。而伊朗也在2004年1月28日邀请外国公司投标16个油气的勘探开发权,并且第一次给出许多优惠政策,一改过去外国投资者必须在完成勘探后才能投标的做法,把油田开发和勘探捆绑,而且把合同期从过去的7-8年改为25年。 结果,连一向惟美国是从的日本,也不理美国的公开反对,坚持参与开发伊朗阿扎德干德油田。日本为了得到这个油田的开发权,用3年内向伊朗提供30亿美元贸易贷款的方式,换取优先谈判、估价和开发阿扎德干德油田的权利。 美国“游”向里海 初春,从里海油区出发的两条管线开始较劲。 2月,世界银行、欧洲开发银行等10多家金融单位和英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巴库-杰伊汉管道投资的一揽子协议。由此,这条总投资为36亿美元、全长1760公里、年输油能力为5000万至6000万吨的输油管线成功实现了二次融资。 3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经贸委主任王永明对外界透露,长约3000公里,预计耗资30亿美元,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将来可能提高到5000万吨)的中哈石油管线二期工程将于今年7月动工(中哈管线一期工程已经建设成部分路段,二期完工后可将全线贯通)。 这两条管线的终点都直指里海——根据美国能源部1993年的统计,里海石油储量在500亿到1900亿桶之间,而其中的40%-50%都集中在靠近哈萨克斯坦的里海大陆架地区——哈萨克斯坦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在巴杰管线的二期融资成功后不久,国内媒体报道,美国智库战略预测公司撰文指出,有迹象表明美国正竭力阻挠这条管道的兴建,以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 因为中哈管线实际上暗含了“泛亚能源大陆桥”的战略构想,即修建中哈管道后和哈伊(朗)管道连接,可以将中东-中亚-俄罗斯-中国的原油运输用管道解决——1997年9月,中石油集团击败Petronas、Unocal和Amoco,获得了有15亿桶储量的哈国第二大油田乌津油田的控制股权,当时,中石油承诺修建从乌津到阿克秋宾的管道和修建从乌津经土库曼斯坦到伊朗的输油管线。 同时,通过修建国内新疆到东部的管道,使得原油也可直输日韩。 而据王永明透露,投资5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独山子至兰州成品油管道和投资30亿元以上的塔里木至兰州原油输送管道将在今年动工兴建。 为此,美国计划通过对哈的政治军事经济援助来施加压力、说服国际金融机构放弃对中哈管线的贷款,以及将哈萨克斯坦石油引入巴杰管线来扼杀中哈石油管线的二期建设。 2003年,美国共向哈提供了9200万美元的援助,其中用于安全方面的就达4920万美元。美国承诺维护里海安全,向哈提供了用于海上巡逻的船只和雷达,帮助哈组建里海部队。 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2月底访哈期间,同哈政府讨论了有关里海石油安全的问题。美国将在2004年向哈提供420万美元的军事装备,帮助训练哈萨克斯坦军队。 此外,根据外电报道,华盛顿一直在试图说服欧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家国际信贷机构拒绝为耗资30亿美元的中哈石油管线投资。 “其实中国早有应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应对之策便是类似中国与东盟签署(10+1)自由贸易区协定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也是通过与东盟签定自由贸易区协定,取得了相互信任。 在去年9月23日,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总理在北京会晤时,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倡议确立长远的区域经济合作目标,逐步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开辟出一条六国走向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现代‘丝绸之路’”。 因为中亚各国包括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内,对石油出口依赖度太多。据社科院李建民介绍,在俄罗斯出口产品中,石油和原材料占了60%以上,出口外汇收入的40%是来自石油出口,俄罗斯预算收入的38%是靠石油来保障的。如果国际油价波动上一个点、下一个点对它整个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而且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中国很依赖资源而生的“资源型城市”因为资源的枯竭所面临的困境,都是这些国家所要考虑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和提法首先来自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美国人染指里海,意在摆脱俄罗斯,遏制远东。 俄罗斯“左右逢源” 但是俄罗斯另有图谋。 普京大力推行能源外交,以国内丰富的油气资源作为筹码,逐步提高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安大线、安纳线之争便是明证。 普京似乎还有更大的抱负。据徐玉高介绍,普京正在筹划“第二欧佩克”集团,即组建由里海地区各产油国参加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意图在里海能源走向问题上获取更多发言权。 但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2003年,俄罗斯探明石油储量为82.19亿吨,排在阿布扎比和委内瑞拉之后,为世界第8大储油国。与世界第一的沙特355亿吨剩余可采储量相比,并不占优势。 但俄罗斯在前苏联解体后,通过债转股的形式,参与了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亚美尼亚油气企业的私有化工作。并且利用地理优势签署购气合同等方式控制了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国家的油气开发权、定价权和运输权。 2001年12月,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签署为期25年的天然气开发合同,规定所开采天然气的45%由俄支配。2002年俄与哈萨克斯坦又签署了15年的能源合作协议。协议规定每年经俄罗斯管道外运的石油为1750万吨。 因此,假如俄罗斯能与伊朗、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就里海能源开发达成一致,里海地区就将出现一个协调原油产量和价格的地区性经济组织。“第二欧佩克”将直接挑战美国的里海战略。 同时,俄罗斯还假手沙特,挤进中东。 自二战结束以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沙特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军事盟友和经济伙伴,一直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 然而,“9·11事件”打碎了沙特的“美国梦”。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和平时期最惨重的打击——″9·11″恐怖袭击事件。而参与袭击的绝大部分恐怖分子是沙特公民,这一点让美国人实难接受,“好象是让自己人在背后捅了一刀”。 从此,美国和沙特开始交恶。美国前不久从沙特撤军,以及去年五角大楼秘密将沙特列入美国潜在敌人的黑名单。 为此,沙特需要另一把“保护伞”和安排世界石油格局的理想合作伙伴,同时也不失为拉住老朋友美国的一张好牌,而俄罗斯则在沙特身上看到了重返中东和解决车臣问题的希望。 在经济方面,沙特与俄罗斯同是世界石油大国。沙特的石油储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而俄罗斯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两国联手可以重新安排世界石油市场的格局,以应对美国控制重要石油生产和出口国伊拉克以后可能出现的对自己不利的局面。另外,沙特在天然气勘探和开采方面也需要俄罗斯的技术支持。 2003年9月2日,沙特王储阿卜杜拉对俄罗斯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自1926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沙特官方对俄罗斯进行的最高级别访问。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俄罗斯沙特共同声明以及关于两国在石油和天然气、体育、科技和贸易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的一系列协议和文件。 3月8日,中日韩三国在上海就“东北亚能源合作”进行磋商。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是俄罗斯提出的概念性区域能源合作框架,其目的是吸引中日韩三国的投资开发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油气和水电资源。 俄罗斯利用石油资源可真是左右逢源:2月底,在传出安大线将被正式否决消息的同时,俄罗斯成功地从中石油集团拿到了每年1000万吨原油采购订单。 日本“虎口夺粮” 日本的手段近乎疯狂。 据吴康介绍,2003年日本的消费量为2.6亿吨,国内产量为68万吨。国内原油可采储量只有810万吨,所以99%多的原油需要进口。其中85%的原油来自中东地区。同时,它的原油进口主要以贸易为主。 所以日本一直信奉务实的能源政策。2003年日本人向海湾派自卫队的目的,除了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外,更多的还是想在伊拉克这场石油盛宴分得一杯羹。 同时,对于美国对伊朗发出的经济“封杀令”,日本则实行阳奉阴违——继续参与开发阿扎德干德油田——因为伊朗是日本的第三大原油出口国。 而在俄罗斯的石油输送管线:安大线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和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争夺战中,日本的策略可谓登峰造极。 2003年6月,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分别赴俄游说,并承诺如果俄罗斯同意优先修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线管道,日本将提供75亿美元的资金,协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新油田。 这让俄罗斯难以抵御。虽然俄罗斯一直想借助外部的投资来勘探开发新的油田,因为俄罗斯的传统产油区在西西伯利亚,而且这些油田大部分建设于1970年代,原油产量已经大幅度下降,需要巨大投资和技术改进才能稳产。 为此,增加对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储量勘探开发力度,才可能达到前苏联时期的产量。国际社会在1990年代曾经估计,俄罗斯至少需要250亿美元投资和每年60亿-70亿美元的投资,但以俄罗斯目前的捉襟见肘的财力,显然难以为继。而日本的投资让它们正中下怀。 日本在祭出这招“杀手锏”之后,并没有放松“攻关”力度。而是不断加大政治、金钱、利益的各种攻势——日本曾承诺以10亿美元的高价,帮助作为“安纳线”最终出海口的滨海边疆城市进行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这座城市顺理成章地成为“安纳线”的忠实拥护者之一。 到后来,日本一共争取到包括布利亚特州、赤塔、哈巴在内的“安纳线”沿途七个州来支持日本石油管线方案。成功地从中国手上实现了“虎口夺粮”。 虽然从经济上讲,安纳线远不如安大线经济——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的专家在日本的调查表明,日本国内的企业对此积极性也不高。 但在日本政府的意识中,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半岛仍然属于日本传统的战略利益区。日本人垂涎西伯利亚的资源由来已久。 中俄战略石油管线的建成,不仅意味着中国介入了东西伯利亚的资源开发,而且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存在。更重要的是,这条输油管线将如同一条巨大的战略纽带,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以实质性的内容固定了下来,最终朝鲜半岛也将纳入其中。为此,日本政府铁了心要把安纳线拿到手。 同时,据吴康介绍,在苏丹等非洲国家,美国公司因受政府限制而不能投资苏丹等国,但日本亦开始重视。新一轮争夺又将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