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经济过热”观点站不住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1日 19:30 人民网-市场报

  高辉清/文

  2003年3月以来,经济界一直争论“经济是否过热”,这一问题目前成了一个没有结论的争论。但最近,管理层的政策取向又使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关经济过热的争论:一场没有接触的交锋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在国内经济界就从去年初吵到现在,不仅将几乎所有的大牌经济学家牵涉了进去,而且几乎到了只要是开宏观经济会议,此问题必成会议争论的焦点的地步。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其实,经济学家们应该学一学方法论。这样,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但至少可以在同一个逻辑框架下谈论问题,不至于出现现在这种奇特的现象:正方和反方虽然谈论的是同一个题目,但强调的论据却各自不同。前者强调的是投资、贷款、货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后者则举证失业率、商品零售额、消费物价等另一些重要数据。实际上,他们之间进行的是“一场没有接触的交锋”。

  “经济局部过热”折射被扭曲的机制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当前的“经济过热”是个假命题。有三个理由说明经济并未过热:第一,并未出现通货膨胀。目前物价虽然出现明显上涨,但总体幅度较小,涉及商品范围不太大,而且缺乏持续快速上涨的动力。这种状况不仅不能说经济已经过热,相反在笔者看来,这是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佳物价环境。

  第二,前几年民间资本没启动时,经济增长已经“七上八下”,今年民间资本刚启动,虽说薄积厚发,有点猛。但如果因此就说已经“过热”,未免太轻率了。

  第三,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增长速度远未达到过热的水平。实际上,如果以历史数据来衡量的话,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9.1%的速度并不高。我们只要考察上一个经济周期中历年的经济速度,就会发现从1990-1998年9年中,只有3年的时间GDP速度低于9.1%,换句话说,2003年经济增长虽为近7年来最快,但实际上还不到上一个经济周期的正常水平!

  此外,有四个理由说明所谓的“局部过热”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非经济因素而带来的扭曲表现。

  一是“三荒(煤、电、油)”主要由电荒引发,而它主要来自重化工业、高能耗和宏观控制的失误。

  二是粮价上涨也是由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失误所导致,因为前几年粮食产量已持续下降,而且一些地方撂荒严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三是高投资率有合理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重化工业发展需要高投资来支持;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既是投资需求,也是最终需求。另外,计入房地产投资的绝大部分也是最终需求,所以,现在投资需求大于消费需求,似乎不相匹,实际上没有必要担心。

  四是行业产能过剩不等于经济过热。当前,一些人之所以认为经济过热,实际上来自于观念上的一个偏差,即认为,行业产能过剩就是经济过热。2003年,一些本该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质量的小企业死灰复燃,一些行业由于投资增长较快,可能导致两三年之后的产能大量过剩等。这是决策层认为经济存在局部过热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在过剩经济时期,产能过剩的行业永远存在,这很正常,所以,不应该认为产能过剩就是经济过热,否则将永远没有不过热的时候。

  综上所述,历时一年多的经济过热论之争可以休矣!与其将精力浪费在没有结果的争吵上,不如想些招数来治理被扭曲的环境,以便经济在充分发挥增长潜力的同时,不再为一些被扭曲了的过热现象所干扰。有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这些扭曲制约,中国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中国的潜在GDP应当在12%以上。

  从最近有关政策精神来看,中央对这些被扭曲了的过热现象进行整治的措施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投资过热行业贷款情况将受专项检查。根据2月8日银监会发出的《关于开展部分行业贷款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将对国家开发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的信贷资金流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将严格控制新的投资贷款流向这些行业。

  二是加速地方政府思想观念转变,在经济建设方面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建设型政府逐步过渡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极大程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具体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市场报》(2004年03月09日第二十六版)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经济过热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