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为了“造血” 从银行注资看金融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1日 11:00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王悦欣 顾钱江) 新年伊始,中国政府破天荒地从外汇储备中拿出450亿美元,分别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以此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推动股份制改造。中国这一金融改革的大动作,引起世界瞩目。 “此举显示了中国政府把金融改革推向深入的决心。”正在此间出席政协会议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对记者表示,通过注资,有利于全面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引进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4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承担了高昂的改革成本,而巨额的呆坏帐也成为它们最脆弱的“软肋”。 截至2003年底,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余额为13.71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仍高达17.8%。如何顺利地化解这2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成为提高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关键,也被视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块“试金石”。“改革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补偿历史欠债,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高辉清对记者说。 这位经济专家把为银行注资、补偿历史欠帐的举动比喻为“输血”,而把改革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比喻为“造血”,高辉清强调,“‘输血’是为了‘造血’。”根据“入世”承诺,到2006年,中国将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中外银行将展开近距离的“贴身战”。人们普遍认为,目前影响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最主要因素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高、资本充足率低。因此,高辉清认为,此次中国政府破例动用外汇储备为银行不良资产“买单”,是为从根本上改革银行的运行机制、培养银行内在的“造血”功能争取宝贵的时间,可谓用心良苦。 看来,具有轰动效应的外汇储备注资只是银行一系列改革的前奏。与之相比,加快深化内部改革,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从而实现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制度性跨越,则显得更具挑战性。 “不能指望一注就活,一股就灵,”全国政协委员陈耀先强调说。他认为,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需要从根本上转换银行的经营机制。 根据中国以往的经验,股份制改造并不会自然导致银行机制的相应转变,因此要防止把国有银行的经营机制,员工的思想、作风简单“复制”到股份制银行。同时,要尽快剥离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积极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否则商业银行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继续积累不良资产。 本月初国务院专门就中行、建行股改试点召开常务会进行研究部署,并再次强调,推进银行股份制改造,核心是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其重点包括: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建立对高级管理层授权经营的目标和问责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稳步推进资本重组,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 “银行改革要有紧迫感,我们这些在银行工作的人,已经有了‘临战’的感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田瑞璋在政协会议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