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代表直言:东三省新“诸侯经济”抬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1日 10:46 经济参考报 | |||||||||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鲍盛 华朱玉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开局之年,三省出现了以“块状结构”为特点的经济发展倾向,新“诸侯经济”又有抬头。东北的人大代表尖锐地指出,当市场渴望连接在一起也应该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政府官员们却没有坐到一起研究彼此间的协调发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
“大东北”之下还有“小东北” 很多人大代表谈及东北振兴,不约而同提到三省的高速公路。在辽宁省与吉林省之间,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之间,都分别设有两个收费站,每个收费站隶属于一个省,要分别交费,而两个收费站之间仅有几千米,汽车每次经过就像进入了一个缓冲带,跑不起来,有时候还塞车,很浪费时间。“把省与省割裂了,好像在‘出国’!”王维忠代表说。 于力代表认为,不光是公路给人割裂的感觉,三省之间各自的振兴规划也缺乏统筹考虑,三个省都提出要发展石油化工,都把石油化工当成支柱产业,都要大而全地发展。其实各省应该有所侧重,互相配合。 前段时间,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几位教授提出,东北部分地区在产业规划上出现了“克隆”倾向,很可能导致三省各自为政,从而加大发展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诸侯经济’的背后是行政割据,”李述代表说,“行政区划绝不是区域经济,一个区域可能在行政上属于某个地方,但在经济区域上可能属于另一个地方。绝不能因行政区划限制了经济发展。”李述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就很少主动联合,主要靠国家的统购统销;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东北还是没有走向联合,三省政府之间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联系,但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李述说,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种互补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家以上海为中心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东北则不然,你这个省有钢厂,我这个省也建;我这个省有石化,他那个省也搞,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这样一来,东北的资源利用就容易被浪费,这也是目前大家抢上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在“大东北”之下,也就有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小东北”,他们互不相通,各自为战。 “诸侯经济”的背后是“体制围城” 东北目前还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也就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说穿了还是政府之间的竞争。于力代表说,由于东北内部互相不沟通,本来自己有的东西,却到南方去买,使成本增大,这种内耗毫无必要。 “诸侯经济”的背后其实是体制的“围城”,人们很难突破。连建设代表说,目前的财政是分灶的,税收也是分开的。如果两个地区合作,项目最后建在哪儿就成了问题。建在辽宁,税收就都是辽宁的,就业也更多地解决辽宁当地人,对吉林省意义不大。这是各地仍在争项目的根本原因。李一奎代表认为,在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下,地区间的合作太难了。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东北经济合作中遇到很多障碍:一是传统的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合作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级地方政府阻止短缺的产品流出,禁止与本地产品有竞争的产品进入,阻止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流出,限制外地劳动力进入本地市场。二是历史原因带来的合作障碍。国家在“一五”“二五”时期确定东北地区为全国重点建设地区,地区内部各省、市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从而形成省与省、市与市之间的产业雷同。三是地域意识较为严重,各自为战,使得地区缺乏整体发展的规划。 对内开放,期待官员“互动” 2003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座谈会上指出,东北要大力推进对内开放,各省相互之间要完全开放,打破地方封锁和市场分割。东北有1亿多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水平,消费能力巨大。但东北三省的开放度和关联度都不高。吉林省在2002年时,对外开放度仅为2.65%,与广东的41.98%和北京的38.4%相距甚远。 东北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优势不言而喻。哈大经济带以哈大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为主轴线,纵贯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四个特大城市并连接沿线一批大城市。它是以汽车、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和冶金工业为主体的重化工高度聚集地带,是全国最大的重化工产业带,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缩影和象征。 “我看地方保护主义没啥好处,”王维忠代表说,“都想当‘老大’的思想也不要有,别谁也不服谁,应该实事求是,互相之间形成默契。东北的政府官员应该更多地创造坐在一起的机会,整合东北的资源,协调发展经济。” “东北人要联合起来,合则赢,分则败,要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不要浪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呀!”李述代表动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