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滇庆:东北振兴银行应走制度创新民营模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9日 15:41 《中国经济周刊》 | |||||||||
最近的消息说东北振兴银行将由政府控股,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讲,有必要再增添几家性质相同的国有控股银行吗? ★文/徐滇庆 拿到一张区域性银行的牌照,对于振兴东北来说是件好事。但愿拟议中的新银行不
最近的消息说东北振兴银行将由政府控股,目前国有控股银行的数量并不少。除了四大银行之外,还有一大批股份制银行,都由政府控股。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讲,似乎没有必要再增添几家性质相同的银行。如果要创建新的银行,理应建立民营银行,而不是回过头去再搞几家国有控股的银行。 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只要是国有控股就很难做到政企分开。经济改革20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政企分开是一切改革的要害。如果能够找到优秀的银行家,又有很强的官方背景,能够摆脱政府的干预,国有银行也能办好。我们可以找出许多优秀的国有企业来作例子,比如上海的三枪、宝钢,河北的邯钢等。但是,这些个例代表不了整体。总的来说,国有企业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只有三分之一不亏。国有商业银行恐怕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在过去三年当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少创建民营银行的方案,金融当局表现得非常谨慎。可是要组建国有控股银行,说干就干。东北振兴银行,以及拟议中的渤海银行、淮海银行等很快就得到了金融当局的认可,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新的金融机构都有很强的行政背景。由于这些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旧体制基本一致,很容易就得到了金融当局的出生证。但是,这些银行一旦靠行政力量问世,就很难摆脱行政的影响。新的国有控股地方性银行有没有能力拒绝为地方政府圈钱?有没有制度创新的能力?有没有足够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些都是他们所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如果不能实现政企分开,不要说是国有控股银行,就是股份制银行也很容易倒退,向国有独资银行模式靠拢。许多股份制银行在成立不久先后出现“工农中建化”。他们的经营模式日渐趋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甚至连金融业内人士都搞不清楚某些股份制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的区别。 在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表现较好。可是,民生银行董事长经叔平老先生说:“不知道怎么搞的,病毒就传进了民生银行。眼看着坏账就上来了。”民生银行花了很大气力,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逐渐建立起来一套政企分开的制度。1992年10月成立华夏银行的时候,10亿元注册资本,国有控股,目标是为首钢筹资。好在后来彻底改变了方向,改组为一家普通的股份制银行。倘若新组建几家国有控股银行,必然以官方的行政指令为主,改革的程序是自上而下,改革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政府官员,改革所依靠的力量被局限在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面。显然,这样的改革很难做到政企分开。新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将同时受到来自于中央和地方双重行政干预,在某种程度上,离开市场更远,很可能穿新鞋,走老路,依然跳不出计划经济的桎梏。即使这些银行按照当前思路建立起来,将来还要改回来,从国有控股改为民营银行。在改革过程中,肯定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何苦这样折腾? 真正的民营银行起步艰难,但是却能够回避各级政府的干预,建立较好的现代企业制度。筹建国有控股银行先易后难,而真正的民营银行试点则先难后易。显然,创办民营银行比较容易实现政企分开。如果拿10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来看,民营银行很可能后来居上,超过这些具有官方背景的银行。 拿到一张区域性银行的牌照,对于振兴东北来说是件好事。但愿拟议中的新银行不要走太远,迅速改变方向,在没有制造许多不良贷款之前,放弃国有控股,按照民营银行的方向实现改革。要把注意力放在制度创新上。要真正建立一个产权清晰,内控机制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试过了这些跨地区的股份制银行之后,就该把金融改革的注意力集中到真正的民营银行上来了。 (作者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经济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