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驱动:从区域内部分工到打进全球生产体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6日 17:5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访浙江省委党校软科学研究所所长盛世豪 本报记者 周扬 王云帆 杭州报道 浙江经济从一村一品到现在的产业群,始终有一股持续的驱动力。这股力量从前是制度创新,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民间或者政府的制度变革能量都在慢慢
浙江的传统产业倘若不依靠品牌的塑造,“将会始终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阶段,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因为“低层次的产业集群很容易模仿,产业就会向要素成本比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盛世豪开出的药方是“要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人才,还要强化产业链上游,像设计和研发。同时塑造出自身的品牌”。 浙江经济的动力 《21世纪》:从产业角度来说,浙江经济今后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什么地方? 盛世豪: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来自于宏观方面的因素,更多是从制度方面来看。随着我国大背景下制度的不断完善,浙江通过改革进行制度创新而有所作为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因为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也有一个边际效应递减。从生产效率来讲,对浙江经济讨论最多的是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低、获利空间小,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里面,传统产业是低层次的,应该被更新或淘汰。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今后五年或更长时间,浙江能否持续发展。 浙江的产业最有特色的就是“块状经济”,从一村一品走到现在的产业群。产业群与一村一品最大的区别是一村一品集中于生产什么,以产品为主,而产业群更多的是强调企业内在的一种分工协作关系。这种分工协作关系实际上在一个区域内部,所有的企业形成了一个体系,分工很精细,但是每个企业专业化也很强,任何一个企业离开其他企业就没法生存和发展。 从现在来看,这种趋势也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比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制片的各个环节全部在好莱坞这个区域完成。浙江形成这个基础以后,有些企业看上去是搬出去了,其实是呼应跨国公司在全球体系里的分工。因为产业各个环节的分工对区位条件要求不一样。属于营销的看重销售的市场;融资的比如财务部门,就会寻找融资更为方便、资本市场更为发达的地方;而从生产这一块来看,自然要寻找配套更加完备,零部件生产更为方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浙江企业一部分走出去,意味着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了,按照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区位来配置自己的资源,而不是囿于在浙江发展。 产业集群路径 《21世纪》:浙江这样的产业集群到底是沿着怎样的历史路径走过来的?为什么苏北就是形成不了产业集群,只是一家企业独大的现象?浙江为什么自然地在各个区域形成有梯度的产业集群? 盛世豪:浙江块状经济仔细区分有不同类型。绍兴、永康跟历史形成的产业基础有关。绍兴有纺织基础,永康有五金业基础,但这个基础跟江苏不一样,浙江是散落在民间,每家每户都熟悉,都懂一点,改革开放以后自然就和浙江原有的路径结合起来了。像温州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就有这种现象:销售员接订单,给一个企业,企业拿到订单后,制造成品来不及。例如毛胚,如果做毛胚的过程太复杂,就一步步往上游,直到串起每个环节。还有一种类型是义乌的模式,它原来发展的基础是小商品的集散市场,后来赚了钱的一些人为市场提供产品,就形成了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集群。义乌的集群主要特点是营销和生产结合在一起,但分工的紧密性、精致程度跟绍兴相比,还是要差得多。 江苏,包括山东无法形成产业集群的原因,跟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路径有关系。企业从集体企业转制过来,原来的规模已经很大,很多分工环节在一个企业内部已经实现,形成了其他新创企业要与之竞争的进入壁垒。一般来讲,垂直型一体化的企业规模越大,形成集群就越难,而往往中小企业越多,就越容易形成集群。 嵊州样本 《21世纪》:从一村一品到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有没有一个样本性的调查? 盛世豪:嵊州的领带是一个样本。嵊州传统上就有服装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很多企业已经做服装生产,但最初还不是做领带的。到1980年代初期以后,嵊州的服装和其他企业相比,竞争力要差一点,乡镇企业面临亏损。有个香港人在深圳有家领带厂,找到嵊州一个倒闭的服装乡镇企业投下资金,转产做领带。他这家领带厂做得越来越好,其他企业觉得有利可图,都出来搞领带了。大约在1985、1986年,在领带厂很多的情况下,政府把服装商城改成了东南领带城,把原来的生产基地和市场结合起来,再接下来提供设计、花样的企业也就越来越多。发展到现在,企业内部有平面竞争;更重要的,为企业提供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都增加了,这就形成了集群。 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把整个浙江产业集群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的。就是依靠低成本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和农村市场、低档次市场为主。二是规模阶段,生产达到一定规模,走上标准化的道路,产品很多走到国外,只是自己的品牌没出来,很多通过OEM贴牌生产。三是品牌阶段,市场营销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并且有自己的品牌、知识产权。 浙江绝大多数集群属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有少数集群达到第二阶段,像正泰、嵊州领带从规模上讲处于第二阶段。衡量的指标一是看它和国外著名品牌有没联盟,联盟情况多不多;二是比较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销量。另外涉及到本地的体系是纯粹生产呢,还是涉及到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21世纪》:相对其它地方形成的产业集群,浙江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盛世豪:浙江本地化的产业体系已经形成了,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另外市场效应已经形成,集群发展建立在原来的专业市场基础上,生产和销售结合在一起。有人说浙江没跨国公司,但通过市场,义乌商品也打入到国外去了。能够进入到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更好,但实际上浙江通过市场已经走出去。其他优势,包括温州企业家创业精神,民间资金丰沛,模仿意识比较强等等。 品牌化之路 《21世纪》:如您所说,浙江发展产业集群有两条路:一是做品牌;一是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发展。这两条路各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盛世豪:我认为浙江应该立足于打通上下游,做自己的品牌,并且尽量和其他国际品牌建立战略性联盟。在这样的基础上,引进一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因为传统产业中也有很多的高新技术,比如服装的面料。 走品牌化这条路,浙江大致有三种路径:其一,万向模式,通过为大的汽车公司提供配件进入全球生产体系;其二,嵊州模式,嵊州领带与皮尔卡丹合作,一边是OEM,一边自己做品牌;其三,正泰模式,千方百计做品牌,提升知名度,包括到国外设立研发机构,跟海尔走的路差不多。这三种方式都是很好的途径。少数规模上档次的企业,会走收购的路。 《21世纪》:如果现在走品牌化道路,打通上下游,瓶颈在什么地方? 盛世豪:所谓龙头企业相对还比较少,不是说生产规模小,而是从带动效应和与国外联系的角度讲太少了。要融入国际生产网络,现在只能靠一家一户,所以看上去出口很多,但与全球的联系是分散的,没有纳入到全球的生产体系里面。另一个是人力资源的瓶颈,这个已经讨论的比较多。 《21世纪》:除了政府,有没形成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 盛世豪:温州的行业商会做得比较好,比如企业之间的协调,又如反倾销的应对等。但技术和品牌做得不是很好。怎样通过行业协会来突破技术瓶颈,现在还看不到这种现象。 《21世纪》:相对应的,省里是怎么考虑产业发展和规划的? 盛世豪:省里的规划就是要在现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有一些面对高新产业,但大多数面对传统集群。我们的先进与其他地方不完全一样,主要是既有高新技术,但更要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保持生产工艺上的先进。 浙江从大的区域发展趋势来看,有几块值得注意的。环杭州湾(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这一带以高新产业为主,有相对集中的有利条件。宁波和舟山是重化工业,包括临港工业。台州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比温州更好。温州还是以原有产业为主。省里提杭州湾、温台、金衢丽三个产业带。金衢丽属于起步阶段,要想办法形成集群。丽水这个地区发展产业要慎重,以后可以发展生态产业;衢州要想办法打通江西和福建上饶的通道。 从大长三角区域来讲,浙江的思路还是以加工工业为主。长三角竞争激烈,因为上海并没有把产业提升上去。另外,上海要为江浙提供生产型的服务业,比如会计、咨询、研发等,包括资本市场定位。上海不是不该发展制造业,而是应该发展战略性的项目,并形成自己的品牌。相对来讲,江苏的重化工业和装备工业肯定强过浙江。 (见习记者陈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